去搜搜
头像
平安银行走不出业绩兴衰“轮回”
2024-05-08 17:45

平安银行走不出业绩兴衰“轮回”

文章所属专栏 妙解公司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11:37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刘国辉

头图来自 | 视觉中国


4月30日,上市银行一季报披露完毕。数据对比显示,明星股平安银行在42家上市银行中,营收降幅最大。


平安银行2024年一季报显示,营收387.70亿元,同比下降14.0%;净利润149.32亿元,同比增长2.3%。继去年年报业绩下滑后,平安银行一季度再次陷入营收下滑的窘境。

 

此前的3月15日,平安银行发布年报显示,2023年营收1646.99亿元,同比下降8.9%;净利润464.55亿元,同比增长2.1%。截至2023年末,平安银行资产总额5.5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各项增速在上市银行中均处于较低的位置。

 

平安银行是上市银行中比较受关注的一家,作为银行业少有的成长股,过去十年业绩增长高于招行,也曾经被张坤等多位明星基金经理重仓。不过近两年随着经济大环境而出现业绩下滑。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平安银行新任行长冀光恒做出了巨大变革,撤销了运作十年的事业部制,改为做强分行,总部赋能,让分行在一线去抓取可能的机会。另外在零售与对公之间做出权衡,加大对公投入,减少高风险零售客户的信贷投放。总体基调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求稳,不求规模扩张。在银行中,平安银行也是针对当下形势而做出变革幅度最大的。

 

这样的主动调整是务实的。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为什么在主要银行中,平安银行下滑幅度最大,做出的变革也最大?能否止住下滑颓势?

 

零售优等生,缘何业绩下滑更严重?

 

与多数银行股少有明星基金经理问津相比,平安银行在业绩好的前些年一度备受机构青睐。比如在2019-2021年间,易方达张坤曾将平安银行买到了前十大重仓股,海富通基金周雪军、工银瑞信鄢耀、大成基金韩创、华安基金胡宜斌等数位明星基金经理也重仓持有。

 

平安银行之所以被机构关注,源于相对较好的成长性。与很多银行是国企不同,平安银行根植于中国平安,长期以来业绩导向明显,资产配置上更加追求高收益,收益率更高的零售业务占比高(2023年为58.4%),甚至高于“零售之王”招行,形成了消费贷产品“新一贷”、汽车金融、信用卡三大拳头产品,一度被冠以“零售新王”的称号,虽然总资产规模在行业里列25位左右,不过至今保持着高于招行、位于行业前列的消费信贷余额,零售客户过亿,也排名靠前

 

在财富管理方面也取得不错业绩,私人银行AUM在2023年接近2万亿,仅次于四大行以及招行。对公业务中,收益率高的小微贷款占比达四成,因此综合收益率更高,净息差即使在2023年经过37个基点的下降后,也是银行中非常高的存在,达2.38%。因此成长性相对更好。

 

从2013年到2023年,招行营收增长156%,净利润增长183%;而平安银行营收增长215%,净利润增长205%,略好于招行。


2023年以来,经济处在复苏阶段,金融需求还不够强劲,同时金融机构也在向实体经济让利,因此业绩放缓是普遍现象。不过平安银行相对受影响最大。从2023年的主要经营指标看,营收下降8.9%,在上市银行中仅好于郑州银行,排名倒数。37个基点的净息差下跌幅度也是行业比较高的。今年一季度在去年大降的基础上又降了10个基点。

 

相比之下,股份行中招行2023年营收下滑1.64%,兴业银行下滑5.19%,中信银行下滑2.6%,都好于平安银行,更不用提增速一直正增长的优质城商行了。净息差的下滑幅度上,这些银行也普遍好于平安银行。

 

平安银行虽是“好学生”,却体现出了不同经济周期阶段在同业中的业绩更大脆弱性。这样的业绩下滑,可能有部分原因是冀光恒去年刚刚上任行长,有先排雷为后续业绩复苏打基础的考虑。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在内外部两方面。

 

做大零售业务,享受到零售的相对高收益,也就要忍受零售环境的变化带来的业绩阵痛。在当下民众资产负债表需要修复、收入预期有待于提升的背景下,零售业务经历业绩增长与坏账率攀升的困局。2023年各家银行都经历了信用卡业务坏账率的上升,以及个人信贷业务的降速。这其中平安银行受冲击更加明显,个人贷款平均收益率同比 2022 年下降 80 个基点,严重拖累了净息差,个人贷款规模也下降了3.4%,价量齐跌,再加上个贷不良率增长到1.37%,整个零售业务成为拖累业绩的最大因素,且受到冲击的程度高于其他银行。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说零售金融一片萧条并不完全对。招行零售贷款有所增长,收益率也比较稳定。再看市场上一些做信用贷款的金融科技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虽然降速却也还可以。如2023年乐信净利润增长41.1%,营收增长32%;小赢科技净利润增长46.2%,营收增长35.1%。主要的金融科技公司中只有规模更大的奇富科技业绩有一定下滑。

 

不同业绩背后的重要原因在于,这些金融科技公司的客群主要是收入较低或者收入不稳定的群体,虽然也受到宏观影响,信用水平不高但是稳定,风控模型不需要太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来排查出风险。而此前收入稳定的群体比如白领,如今可能面临裁员降薪、房价下跌带来财富缩水等问题,一部分人信用水平的下降相对是比较剧烈的,由于此前信用水平较高,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出现逾期问题时就不容易被大数据发现,风控模型亟待调整,因此带来这类群体消费信贷的数量、质量滑坡。

 

这是银行业普遍遇到的问题,不过相比于其他行,平安银行消费贷占比更高规模更大,截止去年底达5453亿元,还有超过6100亿元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因此受到的冲击就更大。为了应对这种市场环境的变化,平安银行一方面减少对高风险群体的信贷,一方面增加有抵押贷款的比重,因此带来了个贷业务上量与价的下滑。

 

这是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看,平安银行个贷不良率从2022年的1.32%涨到1.37%,不良率是在银行领域是比较高的,相比之下招行为0.89%。再到个人消费贷款,平安银行不良率是1.23%,招行是1.09%。信用卡贷款方面,平安银行不良率为2.77%,招行为1.75%。综合来看,在零售业务核心的风控环节上,平安银行弱于招行,或者客群质量不如招行。经济形势不佳的情况下风控不够强,容易形成坏账,自然要对信贷增长加以控制。


因此一年多以来平安银行业绩滑坡更明显,主要源自信贷资产配置上更加极致,同时风控水平没能跟上经济形势的变化。

 

长期业绩的周期性波动明显,稳健程度不足

 

也是因为资产配置上的偏向,以及风控方面的问题,使得平安银行业绩在经济繁荣期增长明显,在经济底部也下滑明显,形成较强的业绩周期性。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


与很多银行较早发起设立、已经经历过几轮经济周期不同,平安银行是经过几次并购发展起来的,对经济周期的经历还没有那么深刻。

 

 


2003年,平安集团收购福建亚洲银行并更名为平安银行,此后又收购了深圳市商业银行并与平安银行合并,2010年又收购深发展过半数股权,于2012年由深发展吸并平安银行实现整体上市,平安银行由此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2012-2016是平安银行的卲平时代,曾任民生银行副行长的邵平于2012年开始担任平安银行行长,确立了3到5年进入中国股份制银行第二梯队、5到8年进入第一梯队的目标,尽管马明哲为平安银行设立的定位是优秀的零售银行,不过邵平任上的平安银行以对公业务为主,以小微企业金融为特色,并从民生银行引入了事业部制,按行业有能源矿产金融、地产金融、交通金融等事业部,按产品口径有信用卡及消费金融、私人银行、金融市场、小企业金融等事业部,事业部有比较独立的团队、激励机制与经营自主权,很大程度上调动起相关高管与员工的积极性,成为平安银行攻城略池的重要经营法宝。2013-2016年4年时间里,平安银行营收增加了1倍,净利润增长48%

 

不过2015年后经济增速下降,叠加供给侧改革等因素,中小企业风险因素加大,随着平安银行规模的扩大,平安银行不良率攀升较快,从2013年的0.89%上涨到2016年的1.74%。营收也在2017年出现1.79%的下滑,结束了快速增长期。这是平安银行上市后经历的第一轮业绩周期。

 

2016年底,谢永林担任平安银行董事长,胡跃飞任行长,卲平离任,对对公业务实施了休克疗法,处置对公业务不良资产,主动退出风险资产,同时确立了全面向零售银行转型的战略。由此,个贷、私人银行、财富管理均进入快速增长期,由于资金成本不低,平安银行较少做房贷,更多做消费贷、汽车金融、信用卡贷款等业务,在这些高收益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特别是面向收入稳定白领群体的信用贷款产品“新一贷”在2022年余额达到1600亿元,成为该类产品的佼佼者,口袋银行APP作为流量入口,目前注册用户超过1.6亿,用户规模居银行APP前列。在零售业务带动下平安银行再次开启业绩快速增长之旅。

 

2020年在零售业务站稳脚跟之际,平安银行重启对公业务打造新增长点,打造了新型供应链金融、票据一体化、企业服务APP数字口袋、复杂投融等5个主要的发力方向,不过受疫情以及地产滑坡等因素影响,对公业务在两年增长后,2023年营收又有15%的下滑,使得对公业务营收比重启元年的2020年还低了0.5%。

 

再加上零售业务也在2023遭遇滑铁卢,整体营收继2017年之后再次下滑,不良率也经历了先跌后升,2018-2023年不良率分别为1.75%、1.65%、1.18%、1.02%、1.05%、1.06%,因此2017年至今可以看作是平安银行经历的第二轮业绩周期

 

由此来看,每一轮周期中,都伴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张,营收与利润的增长,以及不良率的提升。

 

银行业务最核心的两个环节,是获客与风控。平安银行在明确的业绩导向以及事业部制的推动下,在资产的获取上有很强的能力,不过对于资产的运营与风险控制欠缺火候,规模增长后在内外部原因下出现坏账累积,进而业绩下滑,以至于两次出现周期性业绩问题。相比之下,招行等优质银行还没出现这类问题,业绩增速虽然不够高,也有一定起伏,但可以实现十余年的增长。


资产负债结构助长业绩波动性

 

平安银行出现这样的业绩周期,可以从资产与负债结构来解析。

 

一位偏稳健风格的基金经理曾表示,金融企业可以分成前端销售和后端资产应用。比较好的金融企业是这两块搭配进入到良性循环。前端销售比较受市场长期肯定,通过好的服务或差异化产品,让消费者保持粘性,使负债成本稳定,而且负债成本不完全通过价格竞争获取,这样比较平稳且低的负债成本,驱动资产增长。这种情况下去做资金运用,风险偏好不会特别高,从而保证资产可持续增长。

 

如果不进入到这样的正向循环里,就需要通过比较高的资金价格,才能吸引来负债。这就迫使资产端风险偏好也相应较高,会接受一些长期风险过高的资产。未来在企业运营上会出现一些风险,可持续性差一些

 

从这个角度来评价,招行更像是好的金融公司,平安银行的优质程度差一些。在负债端,平安银行成本相对较高,2023年存款平均成本为2.20%,在股份行中,高于招行的1.62%,中信银行的2.12%,也高于一些城商行,如宁波银行为2.01%。


按理说平安银行零售与财富管理业务不错,能带来更多便宜存款,但为何平安银行的存款成本降不下来?


一方面,平安银行作为全国布局的股份行,没有大行的国家信用与品牌,没有城农商行在本地的资源优势,因此在各地竞争各项资源并非易事,成本难免偏高。虽然平安集团有大量客户可以向平安银行转化,但只是提供了获客渠道,要让客户把钱存过来还是要有付息上的吸引力才行。底蕴往往是时间积累起来的,很多国有大行几乎是与共和国同龄的,招行等股份行也是在八十年代纷纷成立起来的,已经有数十年的底蕴,而平安银行更年轻,品牌效应没那么强 。

 

另一方面,平安银行贷款大量集中在个人消费贷、经营贷,客户比较缺钱,多数情况下是贷款放出后客户就花出去了,无法形成更多的派生存款。不像很多大行,贷款客户是大中型企业,信贷放出后就在企业账户里形成了存款。


在资产端,平安银行在一些高风险高收益信贷上投放较多,拉高收益率来覆盖成本。这也并非不可行,主要是看能否持续通过这些资产的运营与风控,形成稳定、优质的资产。平安银行在这方面目前来看还不够成熟。平安银行之前其实也可以选择多覆盖一些低风险低收益资产,就像今年以来所做的一样,不过业绩水平会打折扣。

 

从上述两轮业绩周期来看,对公与零售均出现过不良率提升、坏账增加的局面,使公司不得不放缓增长,先把资产质量解决好。虽说两轮周期都是遇到了宏观经济方面的问题,不过宏观对每家银行都是公平的。没能在周期中顺利穿越,还是能力有问题

 

平安银行何时再进入业绩上涨周期?

 

平安银行业绩预计还会蛰伏一段时间。一方面是经济环境有待于出现明显复苏,拉动金融需求;另一方面是平安银行主动做出了调整。

 

也是因为受到影响更深,所以在应对银行业当前经营不利局面上,平安银行做出的变革可谓行业里最大的。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冀光恒对平安银行在业务、组织层面做了重大调整,核心目标是稳住资产质量,业绩增长是次要目标,用冀光恒的话就是,暂时放弃高营收,避免零售和贷款业务的“破窗效应”,从而保证存量资产的软着陆。

 

为此,在组织层面,取消了行业事业部建制,将对公部门原来的六大行业事业部合并为战略客户部,在零售金融板块也进行了部分团队的裁撤整合。事实证明事业部制是做规模的利器,在经济上升周期里可以调动资源与积极性,充分发掘行业机会,但追求规模与业绩的同时,往往带来资产质量的下降。在当下环境下,容易出现事业部追求高业绩与银行整体风控的矛盾,已经不适合。

 

实际上事业部制在前些年被业界热议并实施一段时间后,普遍认为与国内情况不符合,现在仍在有事业部建制的银行已经很少。此前率先试行事业部制的民生银行,在坏账不断累积后,也早已放弃事业部建制。

 

平安银行取代事业部去市场冲锋陷阵的,是各级分行。在事业部制之时,分行很多本地资源被事业部拿走,相对受到削弱。在事业部取消后,分行将承担起寻找市场机会的重任。总行层面精简,主要通过制定信贷政策大方向和做好内部资金的资金转移定价,来赋能分行。

 

在对公与零售之间,选择控制零售风险,扩大对公投入,让对公业务为零售复苏来争取时间。为此,在2024年一季度,经营贷、消费贷、信用卡贷款余额分别压降了5.4%、6.3%、6.1%。同时,企业贷款余额大涨12.2%。

 

这与招行的应对策略有所不同,招行没有平安银行这些包袱,最近主要做的有两方面:首先,深化客群分层运营,将很多AUM值较低的客户分到总行的网络远程运营部门,进行数字化运营,将一些高净值群体,如AUM在50万-1000万的客群,之前是没有细分的,现在将这大区间的客群再拆细,做针对性客户运营。总的原则就是通过客群更精细化的经营,深挖客户潜力,来提升业绩。同时,招行也在向优质客户大力推介年息3%以下的消费贷。

 

招行有这样的底气可以继续寻求增长,毕竟坏账率控制的不错,通过挖掘客群潜力,做一些增长,有助于业绩的稳定。

 

平安银行的应对措施也是非常合理的,在零售信贷风险逐渐累积的情况下,适度降低对规模的追求,先稳住资产质量,再寻求增长。

 

目前平安银行处在新一轮业绩周期的起点,预计近一两年业绩不会有明显恢复。


从价来看,整个资产结构在向稳定、低收益率的方向靠拢,体现在对公层面的快速增长,以及房贷在零售层面的比例提升。因此贷款整体收益率预计继续下滑,净息差也继续走低。

 

从量来看,对公虽然在发力,但平安在这方面的竞争力不算强劲,且为了控制风险,也不会大力做规模的扩张。分行接棒事业部来推动增长,也是需要一定的制度适应与能力构建的过程。因此预计信贷与资产扩张增速仍会在上市银行中处在较低位置。

 

因此综合来看,不宜对平安银行近两年的业绩有过分乐观,至少2024年难现业绩拐点。当然,适时的休养生息对于平安银行是必要的。一方面处理好坏账问题,另一方面,需要继续沉淀在对公与零售方面的能力,为长期增长来蓄力。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