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一说到印度的崛起,人们往往会对这个咖喱味的民族表示担忧:破烂不堪的基础设施、出口和贸易的巨大考验、政治体系、贫富分化、近年来的人才流失以及穷国崛起过程中难以逃脱的自然资源问题。然而,在梁建章看来,印度恰恰在这些方面都表现良好,并迸发出旺盛的生机:
印度家庭较高的储蓄率、民主的政治体制、以IT外包业为主的平衡的贸易和出口、向上而积极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到2040年,印度人口结构的健康度将会达到世界第一,超越中国。届时,印度的适龄劳动人口约为8亿,几乎高出中国60%。
研究印度,无疑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印度的基础设施问题
许多人对印度的基础设施心存疑虑,担心这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这一担心不无道理,由于投资不足,印度的基础设施确实非常贫乏。但不要忘了,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所有穷国,无一例外都面临过破烂不堪的基础设施。随着经济增长,储蓄率和投资率随之提升,印度的基础设施投资自然会相应增加。事实上,在印度,储蓄率与基础设施投资相继攀升(见图9-6、图9-7)。近期去过德里的人都会有切身体会,当地的高速公路和机场正在逐步改善。
图9-6 印度的家庭储蓄率
资料来源:MinistryofStatisticsandProgramImplementation,2012.
图9-7 印度的基础设施投资占GDP比例(2007~2017年)
资料来源:CitibankMacroEconomyReport,2012.
出口和贸易平衡
拉丁美洲国家的出口以初级产品和自然资源为主,这也是拉丁美洲国家频发经济危机的症结所在。一旦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低迷,贸易平衡被打破,货币应声贬值,就会引发金融危机和宏观经济衰退。印度和拉丁美洲国家不同,出口产业尤其是IT外包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印度贸易稳步增长。2015年,印度外汇储备已超过3200亿美元(见图9-8)。
图9-8 印度的外汇储备总额(10亿美元)
资料来源:ReserveBankofIndia,2015.
政治体系
有人会说,对于与印度相似的国家,民主政治制度会减缓经济发展。这种断言确实有些道理,当印度在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时,经济增速并不很快,比中国更是慢得多。直到最近,印度才开始赶上中国的贸易开放度和营商便利性,并开始大举投资基础设施。以上都是印度经济增速最近才赶上中国的原因。
缓一缓,照顾人民的情绪,有时也是有好处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采取独生子女政策,使得生育率下降。这个政策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是有理由的。但是到了2010年以后,当生育率已经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其他主要国家都已经掉头鼓励生育时,中国政府也开始意识到继续独生子女政策的负面影响,开始放宽生育政策,鼓励二孩。
其实,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也曾试图控制人口。英迪拉•甘地(IndiraGandhi)试图推行限制生育的政策,对育有二孩以上的男子实施强迫绝育,但事实证明,这在民主社会的政治体系下,得不到选民的支持,在政治上不可能被执行。时至今日,印度人口的正增长和年轻化,已被广泛视为一种国家资产而非负担。民主制度使得印度得以避免重大的政策失误。
贫困和不平等
随着经济迅速增长,不平等程度不可避免地会加大。相比普通群体,企业家、IT工程师等社会成功人士的收入增长一定会更快。这实际上是正能量,恰是获得成功、取得高回报的示范效应,会带动其他人奋发工作,敢于冒险求新。改革前,印度的最高边际收入税率高达80%,严苛的高税率确实保证了人人平等,不过平等的结果是大家共同贫穷。现在,最高的边际收入税率降为40%。超级富豪不再是神话,但获益的并不只是少数富豪,毕竟涨潮可以推高所有的船只。
随着经济的发展,数以亿计的印度人已经摆脱贫困。未来,这一群体将逐渐形成中产阶级。印度是种姓制度,以前人们根据种姓来判断高低贵贱,但随着更多的印度人步入中产阶级,种姓制度会逐渐消失,新的评判标准将是受教育程度、工作和收入。
人才流失还是人才增益
一些人担心,印度大学所培养的优秀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中的大多数人,在毕业后会移民美国,从而出现人才流失的状况。但实际上,印度每年约有10万名大学毕业生到国外工作和学习,占年度毕业生总数的0.5%。相比印度的整体人才库,0.5%的比例不值得大惊小怪,再者,这0.5%的人才可能形成巨大的增益。
以中国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许多海外侨民纷纷回国,一同带来的是他们在海外获得的教育、经验和资本。据估计,大约50%的中国留学生已经返回中国。此外,那些没有回国的人,也可以在许多方面襄助母国。许多跨国公司正在印度和中国建立研发中心,部分原因是高管的印度裔或华裔身份使然。印度裔高管在国际跨国公司的成就斐然。例如,目前谷歌和微软的首席执行官都是印度移民,这些跨国公司自然会继续扩大在印度的经营,设立研发中心。
自然资源
就像中国一样,印度的大国工业化发展,必将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如第四章所述,世界能源足以养活100亿的人口规模。在农业方面,绿色革命之后,13亿印度人的粮食已经实现完全自给,并已成为世界粮食市场的主要出口国。
印度是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因此石油价格低廉会使得印度获益。如本书之前所述,由于页岩气、太阳能和电池技术的创新,我们预测石油和能源供应将很丰富,这对印度经济来说是利好。而在需求方面,由于中国已经迈向下一个发展阶段,发展重点转向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对能源与资源的需求将在近期放缓。全球需求的低迷同样会压低资源价格,这正合印度心意。
环境
印度环境在变好之前,必将经历变坏的糟糕阶段。一般的发展模式便是如此:一个国家在人均收入达到8000~10000美元的区间时,才会产生改善环境的真实意愿和具备相应的能力,届时环境才会真正好转。
就印度而言,由于未来清洁和控制污染的技术不仅更为先进,而且成本更为低廉,所以印度可能无须等到人均收入8000美元的门槛。但在短期内,印度环境不可避免将变得比今天更糟,但是,一旦印度驶向下一个发展阶段,环境质量必将有所改善。
经济前景展望
印度天然拥有高收入国家的必备要素:稳定的政府、开放和自由的市场、高素质的教育、不断增长的出口业,最重要的是正增长和年轻化的人口。目前,中国也拥有正增长和年轻化的人口要素。然而,中国人口很快就会增长缓慢并且步入老龄化。有鉴于此,印度经济将有很大的机会在远期赶超中国。
让我们比较一下印度和中国的人口结构(见图9-9)。
图9-9 2016年的人口金字塔
资料来源:U.S.CensusBureau,2015.
正如图9-10所示,中国存在显而易见的人口问题,而印度如今的人口结构,呈现出近乎完美的金字塔形,印度的中位年龄是28岁,而中国的中位年龄是38岁。印度的生育率在2.4左右,而中国的生育率为1.4。
印度生育水平高出中国70%。印度新生儿的数量约为2200万,而中国只有1600万。这就意味着,每年印度新生儿的数量比中国多40%。此外,据估计10年内这一差距会增加到60%。
当印度在2040年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印度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数量,具有最大的规模优势。而英语也是印度的优势,英语更好的印度人才更容易进入世界市场,印度企业更容易在世界各地经营,印度学术界会更轻松地与世界其他地区融合。此外,英语优势使得印度能够吸引更多的移民。
图9-10 2040年的人口金字塔
资料来源:U.S.CensusBureau,2015.
到2040年,印度经济增长快于中国,从而进一步缩小印度与中国的人均GDP差距。与此同时,印度的生育率将继续显著高于中国。因此,印度的人口预计将达16亿之巨,比中国人口高出约30%(12亿人)。印度的劳动适龄人口约为8亿人,而中国的数字为5亿人,几乎高出中国60%。因此,即使印度的劳动生产率只能实现中国的2/3,印度的经济规模也终将大于中国,远远高于美国。
我们来看一下长期的青年劳动力人数,到2080年,印度年龄在20~39岁的青年劳动力将超过4亿,是中国的两倍(见图9-11)。我认为,青年劳动力是劳动力人群中最有创造力和最具创业精神的群体。印度不仅会有更多的年轻劳动力,相比中国,印度的年轻人会成为更好的创新者和企业家,因为如本书中所探讨的那样,中国将受制于老龄化经济的阻挡效应。到21世纪末,印度的创新性极有可能超过中国。
图9-11 印度和中国的青年劳动力人口预测(20~39岁年龄的人口数量)
资料来源:U.S.CensusBureau,2015.
总而言之,中国也许将在2025年后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经济体。此后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人口形势的变化将成为美国、中国和印度三个主要经济体相对竞争力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其他发展中国家
未来20年内,走向中等收入水平的贫穷国家当然不止印度一个。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许多贫穷国家也将迎头赶上。辅以正确的经济政策,这些国家都将迎来迅速增长,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人均年收入接近10000美元)。
然而,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背景下,这些小国将比大国发展得更为缓慢。举个例子,如果印度的年均经济增速是7%,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小国的年均经济增速只能达到5%~6%。原因就是人力资本的质量和国内市场的规模,这些小国不具备印度的先天优势,其国内的创新和创业活力会相对较弱。
一个国家,在经济追赶阶段,主要依靠吸收和转化高收入国家已有的成熟技术,而非直接进行前沿创新。市场和人才市场规模较小的小国,对成熟技术的吸收和转化过程必定较慢。年均经济增速1%~2%的差异,长期将变得相当显著。数学上,每年相差1.5%,20年内将累计成为34%。如果年均增速7%,需要20年实现经济翻两番,而如果每年增长5.5%,那么小国经济翻两番需要25年的时间。
人们可以说,在走向中等收入水平的征程中,5年的时间差也并不能造成天壤之别。但是,当一个国家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其规模优势会更加重要。特别是在前沿创新方面,国内市场的规模效应和大型人才库的集聚效应,是能否成为一个创新中心关键的要素。
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较低,市场规模较小,在与印度、中国和美国三大巨头的竞争中将不堪一击。较小的新来者很难参与竞争。
韩国的人力资本非常高,规模相对较大,还有机会加入富国俱乐部。但是,对于中国台湾地区而言,其规模不过韩国的一半,成为创新中心之路将愈加艰难。尽管人力资本质量较高,但是台湾地区将会越来越难以集聚任何重要行业成功所需的关键人才数量。台湾地区那些有天赋的年轻人,会转向美国或中国大陆这些更大的创新中心。台湾地区的超低生育率,会形成雪上加霜的效果。
当然,这些较小的经济体不失成为旅游胜地和适合居住的地方。例如,虽然中国台湾地区在经济上不及韩国、中国大陆地区那般强大,但其优势在于能够提供更休闲的生活方式、更高生活质量。因此,小经济体也终将在人类的创新和经济进步中占有一席之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