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王路泰
头图 | 视觉中国
核心看点:
药品、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全方位受益于政策利好,医疗器械最值得关注;
产品力和渠道能力是国内康复医疗器械企业领先的关键。
在特定时期内,医药细分领域中高景气赛道的出现高度依赖于患者需求的变化以及当时的经济环境。2000年以后,二级市场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医药板块先后经历了原料药、仿制药、创新药、中药等多个阶段,能把握某一时期特定投资机会的投资者就会获得丰厚的收益。
当前,在国内经济放缓、老龄化加重的背景下,与老年群体相关的医药企业正在吸引投资者的关注。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从更高的层面上强调了银发经济的重要性。那么医药行业里的哪些公司会长期受益?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哪类企业最值得关注
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面比较广。此前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预计,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19万亿元,届时将占总消费的28%,占GDP的9.6%,市场规模很大。
《意见》提出了4个方面26项举措,涉及到医疗领域的内容包括从药品到医疗器械、医疗服务机构整个链条。
1)老年痴呆药物不确定性大
老年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年龄增大之后抗病力差,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导致的疾病。目前在老年病领域,临床需求最急迫的就是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
阿兹海默病的典型症状是记忆减退、疲乏、情绪消极、生活不能自理等。阿兹海默病虽不会直接导致人死亡,但大多数患者在疾病晚期会因为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而死亡,过去30年间,我国因阿兹海默导致死亡的患者数量从1990年的第10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5位。
目前,全球痴呆患者约5500万人,2050年预计将达到1.39亿人,中国6占全球痴呆患者比重接近1/3。此外,随着患病人数增量,治疗费用也在逐年上升。据报告,我国2015年阿兹海默病患者的总治疗费用约为1.2万亿元,至2050年将增长至约13.2万亿元。
而且阿兹海默这种疾病给患者自身、亲属、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负担,所以临床上对治疗该疾病的创新药物有着急切的需求。
目前,国内针对阿尔兹海默症的新药均处于临床阶段,其中只有通化金马的八氢氨吖啶一款产品处于Ⅲ期临床,其他包括康缘药业、先声药业、海正药业等6家公司的产品处于Ⅱ期临床;东阳光、恒瑞医药、新华制药、信立泰、石药集团等公司产品在Ⅰ期临床和批准临床阶段。
但是创新药研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公司的产品能否获批以及获批的时点、未来的销量很难预测,投资的风险很高。
2)康复器械企业有望获得规模和市占率提升的双重机会
与老年人相关的医疗器械主要包括康复医疗器械和家用医疗器械两类。老年人更加重视测温计、血压测试仪、呼吸机、制氧机等家用医疗设备的储备。家用医疗器械领域成熟度高,参与企业众多,国产化率也比较高,不是高增长的细分领域。
医疗器械中我们最看好的是康复器械的发展。康复医疗器械是指在康复医疗中用于康复评定、训练与治疗、有效改善或恢复患者功能的医疗设备。我国康复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截至2020年,中国医院康复医学科床位24.7万张,占床位总数的3.5%,与《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要求的5%存在缺口,预计床位缺口10.6万张。
毕马威2020年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2017年人均康复费用为5.5美元,较美国54美元有近10倍的增长空间。
在需求提升和供给较低的情况下,国内康复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空间广阔,景气度较高。据Frost&Sullivan数据,国内康复器械市场有望从2018年度的280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670亿,年复合增长率为19.1%。
康复器械的产品种类繁多,大部分企业的规模效应还未实现,销售额超过亿元的企业较少,市场集中度较低,呈现出“大市场、小企业”的竞争格局。
国内康复医疗器械行业在细分领域出现了一些龙头企业,包括翔宇医疗、伟思医疗、普门科技和麦澜德等企业,上述企业2022年的康复业务收入规模均未超过5亿元,且差距不大。
从长期来看,国内康复器械生产企业面临着市场规模扩大和市占率提升的双重利好,未来值得持续跟踪。
3)医疗服务机构受益并不密切
在医疗服务领域,《意见》提到要加强综合医院、中医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提高老年病防治水平,加快建设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心、站),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能力建设。在A股上市公司中没有纯粹的康复医院和中医医疗机构,因而政策对医疗服务机构的影响比较小。
如果从更宽泛的角度来说,国际医学的综合医院、爱尔眼科的白内障业务以及通策医疗的口腔医疗都与老年患者相关,算是外围的概念股,但是这些股票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蓝筹股,受题材和消息的影响并不大。
产品力和渠道能力是国内康复医疗器械企业领先的关键
如果康复医疗器械最值得关注,那其中又有哪些公司最为受益?
康复医疗器械产品种类繁多,中小企业林立,市场集中度较低。目前进口设备的厂商每年销售额在0.5-1亿之间,超过1个亿的企业较少。进口设备厂商主要经销奇特、小众产品,售卖价格较高,利润率相对较高,进口设备在国内康复医疗市占率大概为5%-6%左右。
在康复医疗器械领域,国内企业的竞争对手为众多的中小企业,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国内康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达到4819家,销售额过亿的上市公司包括翔宇医疗、伟思医疗、诚益通、普门科技和麦澜德等,其中翔宇、伟思、麦澜德的康复业务占比较高,受政策影响更明显。
1)翔宇医疗
翔宇医疗的主营产品涵盖声疗、光疗、电疗、磁疗等康复理疗类设备,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等康复训练类设备,以及康复评定类产品等,总体形成20大系列、500多种自有产品,拥有相对完整的康复医疗器械产品体系。
康复医疗器械企业的产品多而杂,主要是患者的需求比较多样,企业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打包组合,可为各类机构以及家庭提供不同疾病的康复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助力产品销售。
以产后康复为例,它最核心的部分是盆底康复,但是产后康复还包含皮肤松弛、腹直肌分离和生物力学失衡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要怎么解决呢?那就需要搭配进去更多的产品,如此便构成了一个产后康复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也将进一步为产品销售助力。
从产品构成看,公司的康复理疗设备类收入贡献占6成,为公司的核心业绩来源,在2022年度的收入占比相较2018年有所提高,而公司代理的产品—经营及配件类产品收入贡献下降,公司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在增强。
翔宇医疗作为康复医疗器械供应商,主要客户是经销商或医院、养老院等终端机构。目前,经销是公司的主要销售模式。主要由于康复医疗器械终端客户分散,而经销商在医疗机构对接方面具有区域优势,经销代理是翔宇医疗的主要销售模式。
通过上述销售模式布局,公司已搭建了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渠道销售网络,为国内数万家终端机构提供服务,销售范围覆盖全国300余个地级行政区,市场区域覆盖率较高,渠道销售实力较强。
2)伟思医疗
与翔宇医疗相比,伟思医疗的业务比较集中,覆盖盆底及产后康复、神经康复、精神康复等领域使用的康复产品,主要是盆底及产后康复,产品相对集中,主要应用于妇产科、盆底康复中心、康复科、月子会所等科室及专业机构。
2016年公司实现了磁刺激技术的突破,2017年盆底磁刺激上市,公司持续开展盆底磁刺激的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磁电联合”已经成为盆底及产后康复市场获得广泛认可的标准配置,被纳入《盆腔器官脱垂的中国诊治指南(2020 年版)》。公司的产品受到了产康连锁客户的认可,销售情况比较好。
与翔宇医疗走多品类协同配合的模式不同,伟思医疗的产品相对集中,在精神/神经康复、盆底及产后康复领域有领先优势。
3)麦澜德
与伟思医疗相比,麦澜德的产品仅仅聚焦于盆底及产后康复领域。公司围绕女性健康领域,布局了盆底及产后康复电刺激、磁刺激(自主)、生殖康复、运动康复、营养管理等系列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的妇产科、妇保科、妇科、盆底康复中心以及月子中心、产后恢复中心、母婴中心等机构。
在产后康复领域,头部企业麦澜德与伟思医疗市场份额超40%,市场集中度较高,麦澜德专注女性健康市场,而伟思医疗的电刺激和磁刺激产品覆盖了神经、精神康复、盆底、医美等多个领域。
在销售模式上,麦澜德同样采取的是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公司经销商数量由 2018年的431家增长至2022年底的1000余家,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苏、广东等区域等人口大省或者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总结起来,国内的康复医疗器械行业目前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企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较低。在这样的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下,康复医疗器械企业要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要求公司产品线要全,研发迭代要快,产品要具备从中低端向高端迭代的能力,以及渠道营销能力要强。因而研发迭代和渠道能力是行业竞争的制胜关键。
在国内的企业中,翔宇医疗的产品广度、竞争优势要强一些,在疼痛康复、神经康复、骨科康复、中医康复、产后康复等多领域布局,能较好地满足各级康复医疗机构建设的多样性需求。因而在康复器械中,我们最看好翔宇医疗,而伟思医疗和麦澜德的产品力和营销能力则相对较差。从估值上来看,经过近期的调整,翔宇、伟思和麦澜德的估值都明显下降,目前仅有20-30倍PE,性价比较好,投资者可以持续关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