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董必政
头图 | 视觉中国
核心看点:
2024年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仍在,光伏价格有望在上半年触底;
具备成本优势、现金充裕、经营压力小的光伏企业,有望冲出重围;
户储逆变器赛道率先迎来拐点,相关企业也将迎来估值修复。
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也让资本市场对其的关注度日益降低。近日,跌跌不休的光伏板块,终于走出了反弹的趋势。从2023年12月中旬至今,光伏ETF已经上涨了10%左右。
妙投认为,这次光伏反弹主要是有2个原因:
一方面,经历大幅下跌之后,光伏板块的普遍估值很低,容易受到市场资金的关注;
另一方面,近期光伏利好消息发酵,如:光伏逆变器出口数据近半年来首次环比转正;1月单月组件全球排产49GW、国内排产42GW,数据好于预期。
那么,2024年光伏行业的供需格局会好转吗?在光伏寻底阶段中,哪些细分赛道能率先迎来拐点?哪类光伏企业又能穿越牛熊呢?接下来,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供过于求”仍在
经历了大规模扩产,光伏供给端大幅度增长,已经处于“供过于求”的产能过剩状态。
在装机需求方面,CPIA再次上调了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的预期。据CPIA预测,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测为345~390GW,同比增长有望达到50%~69.56%。继2022年之后,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再次出现高增长。
然而,1个行业无法长期持续高增长。由于2023年光伏装机量的基数已经很高,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再次高速增长就变得更加困难。
虽然CPIA对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并未给出较为详细的预测,但有券商预计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规模有望达到450GW,同比增速有望达到15.38%~30.43%,行业增速下滑明显。
另外,由于扩产幅度超过需求增速,2024年光伏产业链的供过于求将更为严重。
据券商预计,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供需比将从2023年年底的1.6:1左右提升至2024年的1.9:1左右。2024年对应的名义产能将达到1100GW左右。另外,在辅材环节中,光伏玻璃的产能过剩压力较小;而胶膜供需比预计基本保持在1.8:1左右。
总体来看,妙投预计,2024年光伏主产业链(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辅材(玻璃、胶膜)的产能过剩的局面,不会改变。
而光伏供需关系的变化,直接反映到光伏产业链价格上。
由于光伏行业明显供过于求,2023年以来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光伏产品价格下跌明显。据PVInfolink数据显示,2023年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价格降幅约为65.78%、48.71%、55%、48.08%。
考虑到,2024年上半年是新产能释放的高峰期,且Q1是下游需求的传统淡季,光伏产业链价格的低点有望在2024年上半年出现。
因此,2024年上半年光伏产业链的价格将迎来冰点,各环节盈利明显收缩,部分环节面临行业性亏损压力。
那么,在主产业链中,哪些企业更有望从行业洗牌周期中突围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
二、行业洗牌,这些企业有望突围
妙投认为,具备成本优势和渠道溢价优势、现金充裕、经营压力小的光伏企业,有望冲出重围。而小厂商在无法承受现金亏损的情况下将陆续退出市场。
这里,妙投对部分光伏公司2023年前3季度的财务指标进行梳理,以毛利率代表成本优势、渠道溢价优势;以货币资金、资产负债率、净现比(即将利润转化为现金流的能力)代表现金充裕、经营压力小。
(数据来源:choice)
对比这些财务指标,妙投有以下发现:
截至2023年Q3,头部硅料企业经营压力不大。由于通威股份的农林牧渔的业务毛利率较低,拉低了整体的毛利率,故毛利率大幅度小于大全能源。截至2023年6月,通威股份的硅料的毛利率为41.09%,考虑到硅料降价,Q3通威的硅料毛利率仍小于大全能源。
而在2021年之前,光伏行业还未进入高速增长阶段,2020年大全能源的毛利率为33.18%。若硅料供给持续增加,竞争格局继续恶化,毛利率继续下滑,大全能源、通威股份仍有承压能力,经营压力不大。
而硅片企业分化较为明显,综合以上财务指标来看,TCL中环凭借工艺优势、规模优势,在毛利率、盈利规模与质量等方面与二线硅片厂商拉开了差距。在硅片降价的当下,TCL中环仍有较强的承压能力。相对而言,双良节能的毛利率低、资产负债率高、盈利质量较差,经营压力更大。
妙投认为,在这次硅片赛道洗牌阶段下,TCL中环有望脱颖而出、穿越牛熊,而双良节能等二线厂商能否成功渡过这次洗牌周期,还需观察。
在电池环节,整体来看,电池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各电池企业也押注了不同的电池技术。一旦某项技术占据下风,被市场淘汰,相关投入的产线也将报废,相关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将增大。
爱旭股份采用了XBC类电池技术路线,钧达股份、中来股份,聆达股份选用了Topcon电池技术。从目前来看,XBC类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略高于Topcon电池,但规模较小。据CPIA预计,Topcon电池、XBC类电池会逐步替代Perc电池,未来几年仍将共存。
当下,押注XBC电池技术的爱旭股份在产品性能、毛利率、货币资金、盈利质量(净现比)有一定的优势,但不明显。而中来股份的盈利质量较差、聆达股份的盈利能力较差且资金压力较大。
妙投认为,在光伏洗牌阶段,爱旭股份能突围的概率更大,而中来股份、聆达股份还需观察。
组件是光伏产业链中最卷的环节,价格战越演越烈,组件的价格已经跌破了1元/GW。隆基、晶科、晶澳、天合等一体化企业的成本优势更大,毛利率也高于东方日升等非一体化组件企业。
截至2023年Q3,隆基在货币资金、资产负债率、毛利率上略占优势。值得一提的是,隆基的扩产策略并没有那么激进,资产负债率也明显低于其他组件企业。当下,隆基的抗风险能力更高一些。
鉴于Q4组件价格仍在快速下跌且头部组件厂商尚未拉开明显差距,组件厂商的经营状态仍需持续观察。
目前,我们初步认为,在组件快速下跌,毛利率承压的阶段,隆基绿能的抗风险能力更强一些。
三、逆变器赛道迎来了拐点
虽然光伏产业整体处于洗牌阶段,但近期逆变器赛道有回暖的迹象。
由于2023年欧洲户用光储市场处于去库存阶段,同样影响了逆变器行业。2023年5月~10月逆变器出口金额逐月下滑。
2023年11月,逆变器出口数据有所回暖。根据海关总署数据,11月逆变器出口金额为5.6亿美元,同比下滑47%,环比增长1%,有所回暖;11月逆变器出口数量为380.27万个,同比下降30%,环比增长22%。
在欧洲库存方面,根据EESA统计,2023H1欧洲户用储能市场需求增长约5.1GWh,Q2已基本消化2022年底库存(5.2GWh),剩余库存约6.4GWh,约欧洲户用储能市场8个月装机量。
根据EESA预测,2023年欧洲户用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9.57GWh,下半年库存消化将达到约4.47GWh;库存出清将持续到2023年底,2023年底欧洲库存水平将回归到合理规模(约4.5GWh)。
另外,据锦浪科技的投资者关系记录表,在欧洲市场,并网逆变器的库存去化比储能变流器快,欧洲储能变流器Q1仍有库存。
对于整个2024年,根据集邦咨询预测,欧洲储能新增装机有望达30.5GWh,同比增长53%,保持高增。
随着欧洲库存进入尾声,市场预期2024年Q1~Q2欧洲库存有望见底,届时经销商将进入大规模主动补库阶段。
因此,妙投认为,在2024年欧洲储能装机量持续高增的背景下,户用储能库存回到合理规模,欧洲的户用逆变器赛道有望迎来边际改善,相关公司也将受益。
此外,锦浪、德业、固德威等户储逆变器公司均反馈订单好转,价格保持稳定,单台功率略有提升。
从受益程度来看,据产业链消息,德业股份预计24年Q1出货量环比提升20-30%;固德威预计Q1出货量环比提升;禾迈股份预计Q1出货环比持平;锦浪科技的12月订单有所回升。
因此,相关户用储能逆变器企业的股价上涨便不难理解。
在估值方面,结合机构2024年的业绩预期,德业股份、锦浪科技、固德威、禾迈股份、阳光电源的市盈率分别为12.27、16.11、11.82、19.60、11.31。相对而言,德业股份、固德威、阳光电源的估值较低,且差距不大。
(数据来源:choice)
考虑到逆变器赛道迎来边际改善、资金对该赛道较为关注,短期来看,逆变器企业的平均市盈率提升至16~19倍较为合理。若资金持续关注逆变器赛道,德业、固德威将迎来估值修复。
四、小结
尽管光伏板块最近有所反弹,但光伏行业仍处于产能过剩的阶段。因此,基本面不支持光伏板块迎来反转。
考虑到,2024年上半年是新产能释放的高峰期,且Q1是下游需求的传统淡季,光伏产业链价格的低点有望在2024年上半年出现。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盈利明显收缩,部分环节面临行业性亏损压力。
妙投认为,具备成本优势和渠道溢价优势、现金充裕、经营压力小的光伏企业,有望冲出重围,如:硅料的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硅片的TCL中环;电池片的爱旭股份;组件的隆基绿能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光伏行业中,户储逆变器赛道率先迎来边际改善,相关企业出货量也将迎来提升。受益于户储逆变器赛道的景气度提升,德业股份、固德威等户用逆变器企业有望迎来估值修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文中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