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财报案例篇-携程下篇】携程之下,OTA寸草不生的现状是如何产生的?
2017-12-15 07:59

【财报案例篇-携程下篇】携程之下,OTA寸草不生的现状是如何产生的?

文章所属专栏 财报透露的真相

遥想四年前那场把OTA全行业拖进烧钱深渊的大战,似乎只成就了携程这一个赢家。


去哪儿、艺龙名存实亡,去哪儿的庄辰超拿钱另起炉灶搞起了便利店。携程和梁建章则从这场商战中,学会了烧钱不给对手机会,大笔股权激励提高团队狼性,于是一家独大,几乎只手遮天。


江湖上流传这么种说法,因为携程,眼下OTA领域几乎寸草不生。还有人说,“亲子园虐童”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携程如今底层价值观出偏所引发的恶果。


如今梁建章虽挂冠求去,“传位”于孙洁,继续当他的中国人口问题专家,然而,有评论称,梁建章不过是换个方式“垂帘听政”,他骨子里依然是商人,还是商人中的狠角色。


毕竟,当年去哪儿的庄成超野心勃勃、凌厉凶狠,舍得一身剐也要把携程拉下马,在OTA江湖掀起滔天巨浪,可他终究还是败在了梁建章之手,以至于饮恨至今。


论智商、论谋略、论手段,这两位不相伯仲,但终究梁建章没痴长这7岁,棋高了一着。


今天,笔者就带着各位复盘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为大家揭示商战中,这些风流人物的权谋与战术。


究竟,携程是怎么赢的?

 

梁建章重掌携程

 

自2006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携程舒服地过了6年,财务数据煞是好看,实实在在一个现金牛。

 

于是梁建章放心的去美国留学,把CEO位置给了范敏。范敏是个温和的鸽派、典型的守业者,以至于面对汹涌而至的移动互联网大潮时,携程转身太慢,营收增长率断崖式下跌。

 

这给了艺龙和去哪儿们一个可趁之机,令其迅速窜起。尤其是去哪儿,饿狼般地凶猛撕咬机票业务市场,继而把手伸入酒店预订市场,总之毫无顾忌的大把烧钱,仗着投资方提供的弹药,只管迅速做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携程却显得进退维谷。

 

直到梁建章重掌携程,携程立马转守为攻,公司“养老”氛围陡然一变。

 

梁建章的进攻策略是:集中火力发力移动端,将移动业务拆分,予以丰厚的股权激励,鼓励员工内部创业,大肆投资移动创业公司;内部打破金字塔组织结构,拆分成一个个团队,独立运营。

 

而梁建章最狠之处,还是敢宰携程现金牛,扑通一声,就敢跳下去跟OTA其他几家打起价格战,拼得是刀刀见红。

 

此话怎讲?您接着往下看。

 

携程敢宰“现金牛”

 

此处,笔者抛个知识点——分析企业战略不可缺失的一点是研究股权结构,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股权归属情况决定了公司的决策机制。

 

通过财报,我们可以看到,携程、艺龙、去哪儿三大OTA均非创始人控股。


艺龙大股东Expedia持有65%股(投票权82.4%),崔广福是职业经理人;

去哪儿网第一大股东百度持股比例亦超过60%;

而携程股权比较分散,梁建章持股不过1.8%,众位高管合计不到7%。

 

去哪儿的投资人对亏损已经麻木,只求营收、市场份额保持高速增长,然后被高价收购。

 

而携程已经上市,还是6年保持盈利的状态,如果曾经的蓝筹股如今大把烧钱直至陷于亏损也要应对价格战,对携程整个公司乃至其股东而言,他们的心理防线一定被剧烈冲击。更何况,美国投资人也不是忍气吞声的物种,新浪创始人王志东就是因为业绩不佳被罢黜的。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携程不仅穿鞋,还是高档进口皮鞋,与光脚者到泥地里撕打需要极大的勇气。

 

假如携程不全力应战,凭借十几年打造的品牌、长期的合作业务伙伴和忠诚的用户,营收还是会有一定增幅。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营收出现下降,仍可赚得丰厚的利润。与“小狼崽子”打价格战不仅“跌份”而且损失惨重,业界怎么评说?投资人会有什么反应?

 

同程旅游的创始人吴志祥曾亲口讲过同程参与价格战的心态:“我现在1万间夜,每单补贴10元,能够做到2万间夜,20万换来100%的增幅。假如携程同期有10万间夜,要保持市场份额也每单补10元,结果花掉100万,在投资人眼里还是原地踏步。”

 

所以说,梁建章、崔广福、庄辰超的“后院”都有隐忧,梁建章宰现金牛尤其需要勇气,他也果断这么做了。最终艺龙、去哪儿的股东相继失去耐心。

 

如前所述(详见携程上篇),2013年之前,携程是OTA领域唯一的“现金牛”。2009至2012年四个财年累计净利润达34.9亿,其中2010年、2011年均超过10亿元。

 

2012年下半年,梁建章正式回归前,已经主导携程董事会批准“价格战”。因此,2012年携程利润跌至6.9亿,同比下降36.4%。

 

以2013年Q1为起点,分别累计携程、去哪儿、艺龙的盈亏,直到2015年Q3“终战”,携程累计盈利33.48亿,相当于同期营收的15%。换言之,在与去哪儿、艺龙殊死战斗的11个财季,携程保持了15%的净利润率。

 

而在2013年Q1——2015年Q3这11个财季中,去哪儿、艺龙累计亏损分别为41.93亿和11.47亿,分别相当于同期营收的76%和38%。

 

注:2015年Q3携程利润中包含投资途家的收益确认(24亿元),虽属“非经常性损益”但也是梁建章“战果”,所以不应当剔除。

 

在相当程度上,营收增长是用钱砸出来的。两强相争勇者胜,在携程、去哪儿、艺龙三家熬战中,取胜的关键是谁敢、谁能砸更多的钱。

 

梁建章与庄辰超都是勇士。后者之勇自不待言,而梁建章之勇表现在敢于摘下携程“绩优股”的桂冠,暂时压制“盈利基因”坚决地打价格战、补贴战。

 

在梁建章的主导下,携程暂时放弃财务导向,跟进对手的各种挑衅,某竞争对手的高管说,“我们吓了一跳,携程居然开始返现,甚至返的比我们还多。梁建章这是要把过去10年的利润全部拿出来返掉!”

 

既然都是狠角色,那谁能最终胜出,就要比“本钱”了。最终在品牌、营收规模、融资能力等方面均占优势的携程取得最终胜利。

 

携程凭规模碾压对手

 

2013年Q1,携程、去哪儿此类支付合计分别为5.35亿和1.15亿,占各自营收的43%和63%。

 

2014年Q1,两者的营收分别达到8.7亿和3.58亿,携程同比增幅为62.6%,去哪儿为211.3%。一年间,携程增加额和去哪儿的增幅都相当惊人。

 

到“决胜”阶段的2015年Q3,两家的营收分别达到16.7亿和13.6亿。由于携程享有规模优势,虽然支出金额比去哪儿高22.4%,但占营收的比例保持在50%一线,而去哪儿产品及市场费用合计达营收的103%!

 

当整个OTA都在“水深火热”之中。携程、去哪儿手里都有“按扭”,认输者按一下,水位就会下降,不按就一直涨。当水深3.6米,身高1.8米的去哪儿头顶距水面足有1.8米,水位再涨多少已无关紧要,关键是憋住气。

 

身高3.9米的携程只能勉强露半个头,水位再涨一点就要开始与去哪儿比拼憋气的本领了。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携程凭“身高”(或者说规模)战胜了对手。


 

善用资本力量


梁建章重归携程后,除了打价格战,还通过横跨整个产业的密集的、系列化的并购、参股,在艺龙、去哪儿的前后左右打下一根根桩子,令他们动弹不得。


我们先简单回顾下,2014携程年报中所披露的部分被投项目:



2015年携程的大动作自不待言:5月战略投资艺龙网,10月与百度达成股权交易投资去哪儿网。


如今回过头来看,那些年携程投资的企业未必优质,途牛、一嗨、易到的投资价值至今仍存疑问。梁建章并非真有多看好这些企业,投资是为了防止去哪儿、艺龙与生态圈中其它势力结盟。举例而言:


当年,在实力不及对手的情况下,艺龙的CEO崔广福选择做减法,即主攻酒店预订。2013年去哪儿机票预订业务超过携程,市值超过30亿美元。而艺龙市值长期在5亿美元徘徊。假如能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夺得酒店预订份额第一,市值铁定超过去哪儿。但用户需要的是一站式服务,酒店、机票、景点门票、餐厅订座、出租车等等一齐搞定,谁会安装好几个APP?


因此崔广福的设想是艺龙专心做酒店,让战略合作伙伴去满足用户的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比如景点门票由同程提供。于是他四处游走合纵连横,搞了不知多少“战略合作”,比如2014年4月17日与同程高调宣布的“艺起同行”。


然而,4月28日,携程闪电入股同程和途牛,这就叫坚壁清野,让艺龙难以通过战略联盟对携程构成威胁。


今天回过头看,很难说具体哪项投资对胜负产生影响,但携程至少在声势上、心态上占了上风。


梁建章好比使用“分身术”的孙悟空,一个“化身”与对手短兵相接进行“肉博战”,另一个“化身”飞起来进行“空中打击”。身陷“地面战场”的艺龙、去哪儿束手无策。


在“收拾掉”去哪儿与艺龙之后,携程投资、并购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在2016年,携程战绩如下:1月1.8亿美元投资印度MakeMyTrip,2月注资众信旅游,4月 30亿入股东航。10月以来更连放大招:接下旅游百事通5000多家门店;将公寓民宿业务注入途家(以资产换取股权增加);14亿英镑收购天巡(Skyscanner)。


这些都是完成的投资项目,备选项目恐怕数位于此,即便职业投资家,这三年的工作量也很饱满,这说明梁建章把相当大的精力花在战略投资上,这个策略延续至今。

 

股权激励出“勇夫”

 

2015年10月,去哪儿网与携程合并。结果,2016年Q1携程营业亏损达18.27亿,其中10.39亿来自去哪儿。

 

携程亏损的主因是“非常态”股权激励,更准确地说是庄辰超、梁建章交接之际的博弈。

 

去哪儿股权激励成本占营收的比值一向较高,2014年Q2相当于营收的19%,可说是保持“狼性”的秘诀之一。

 

2015年Q4,庄辰超临走前放出成本45亿的股权激励,相当于营收的348%。他在朋友圈中说:“我在Qunar的10年最值得我骄傲的不是业绩和市值,而是我估计Qunar在10年里大约创造了1500个彻底财务自由的家庭。”

 

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会明白:临走狂涨工资、大发奖金是前任在给后任出难题。庄辰超这样厉害的角色当然不会放过机会,何况自己和自己的老部下还能得到实惠。

 

庄辰超将皮球踢给了梁建章,如果按携程以往的标准拿营收的6.5%做股权激励,其效果恐怕会适得其反。梁建章一咬牙对去哪儿团队发放8.02亿股权激励,相当于营收的81%,对携程团队则破例发出10.33亿股权激励,占营收的41.7%。合并后其团队股权激励成本18.35亿,占合并后营收的43.9%。去哪儿创造了1500个财务自由家庭,梁建章这是想要创造3000个!

 


2016年Q1狂发“福利”之后,携程股权激励成本又在高位运行了一年,进入2017年才开始回落。2017年Q3,股权激励成本占营收的4.9%,略高于2015年Q3的水平,这是携程的常态。

 

携程,赢了去哪儿,学了去哪儿

 

最后,笔者在研究财报过程中发现,携程“干掉”去哪儿后产品及市场费用的绝对值、占营收的比例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这点确实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2017年Q3,携程产品及市场费用合计45.63亿,同比增幅达173%,占营收的比例高达57%,较2015年Q3高7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携程与去哪儿虽是死敌,但并购去哪儿后并没有彻底摒弃去哪儿的打法,反而有一定程度的借鉴。


携程费用率保持在高位的外因是新美大、飞猪的强势入局,梁建章及携程不敢掉以轻心。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