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成本(cost of revenue)是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成本。比如汽车制造厂的生产成本,汽车经销商的进货成本,或者餐饮企业的食材、场地、能源、人力成本。
营收成本的构成、占总营收的比例反映了一门生意的根本特征。比如房地产公司的主要成本是土地、建安;软件公司主要是人力;零售企业则是进货及场地费用……
同一行业且商业模式相似的企业,谁营收成本控制得好,毛利润率比对手高几个百分点,大概率会成为最终的赢家。
如果说对营收要注重定性研究,对营收成本则要进行定量研究,不放过每一个百分点的差异或者变化。
成本与收入要匹配,否则就是耍流氓
生产产品的企业,当每批次产品入库时,按生产该批次产品的直接成本入账。当产品被交付经销商或直接交付最终用户时,一笔相应的“存货成本”被确认为营收成本。
提供服务的企业,当且仅当确认营收时,会将获得该笔收入的成本确认为营收成本。
匹配不了的支出到期未统统计入费用,能匹配却不匹配或者故意错配则是“耍流氓”。
例如,乐视网将用户预付的会员费全部确认为营收,而编制财报时只提供了部分服务(比如说24个月中的7个月),尚未提供服务哪里来的成本?这样处理不仅夸大了营收,而且还是“没有成本的营收”,于是利润也被虚增了。
案例6:壹玖壹玖调整成本、费用
2015年,壹玖壹玖在门店管理服务、仓储及供应链管理服务、数据广告服务等方面发生的部分推广成本被列入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没有完整归集分摊到营业成本。
在2016年财报中,壹玖壹玖对2015年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进行了调整。调增营业成本7326.4万元(其中门店管理服务成本3238万元、仓储及供应链管理服务成本1162.8万元、数据广告服务成本2425.5万元),调整后毛利润率由20.6%降至14.5%。与此同时,壹玖壹玖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也做了相应的调减。
互联网公司的营收成本怎么看
互联网公司主要的营收成本有三类:
首先是带宽、服务器租用成本。
与“查电表”类似,研究互联网公司时要关注带宽、服务器成本。
比如优酷土豆,自2015年Q1开始,每个季度的带宽、服务器租用成本都超过3亿元。
在审计工业企业时,有经验的审计师会非常留意用电量。如果账面销售额增长30%而用电量徘徊不前,审计师是要追究一下的。
有一段时间,中国GDP与用电量同步增长,相关系数达0.74左右。近年由于节能技术推广、第三产业占比提高等因素,用电量与GDP有分道扬镳的迹象,政府有关部分还专门在新闻发布会上做了解释。
其次是内容成本。
门户网站、垂直门户主要通过采编人员生产内容,汽车之家每年在内容上的支出都超过1亿,新浪、网易成本更高,优酷土豆、爱奇艺的版权摊销更是“天文数字”。2017年Q1,百度内容成本高达26.36亿,主要花在爱奇艺身上。
第三是网站运营、维护的相关人员成本。
案例7:百度的“三座大山”
百度是典型的互联网公司,运营成本主要包含:流量购买(Traffic acquisition costs, TAC)、带宽(Bandwidth costs)、折旧(Depreciation costs)及内容成本(Content costs)。
其中,流量购买、带宽费用和内容成本是压在百度身上的“三座大山”。百度原本是绩优股,2015年Q2毛利润率首次跌破60%,2017年Q1已跌至37.4%,净利润率只有12%。
百度的流量购买费用是向百度联盟的合作伙伴支付的,它们会将查询指令(Query)导向百度。
合作伙伴亦为百度提高广告展示空间,百度以收入共享的方式付费,通常这些网站又是百度流量的买家。百度较大的合作伙伴包括迅雷、傲游、58同城、凤凰网等。
由于爱奇艺需要烧钱买版权、拍自制剧,内容成本已经成为百度不可承受之重。2012年Q2为8.45亿,2016年Q2翻倍到17亿,2017年Q1达26.4亿,相当于营收的16%。
降低营收成本的一个歪招
如果上市公司想粉饰报表,不外乎“让营收看起来大”和“让营收成本看起来小”两个思路。乐视把与电视机捆绑销售的“会员费”全额记入当期财报就是虚增营收的一个例子。
降低营收成本的一个常见歪招,是让关联企业承担本应由自己承担的部分成本。许多上市公司原本就是从母公司分拆出来的一个业务部门,与母公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人员、办公场地到品牌推广都不分彼此。
上市前,为把“孩子”包装得尽可能亮丽,每公司会通过关联交易隐蔽地分担部分成本。如租用母公司办公用地时租金的高低;共享或部分共享行政、人力、财务人员;能源、通讯、差旅费用分割不清等。而当母公司老板更在意“实惠”时,则会从子公司“揩油”。
熟悉大陆资本市场的人都知道“三独立”、“五分开”是规范上市公司的基本原则。“三独立”是指上市企业要具有独立的生产、供应、销售系统,具有直接面向市场独立的经营能力。“五分开”是指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应实行人员、资产、财务分开,机构业务独立,独立核算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
案例8:微博上市前营收成本不独立
新浪微博始终寄生于新浪,谈不上是一家独立公司。招股章程自承:我们没有独立运营经验(We have no experience operating as a stand-alone public company),在财务、管理、市场、人力资源、法务等方面都依赖新浪。
这种情况下,招股书中的财务报表与其说是审计出来的,不如说是“编造”出来的。从房屋租金(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为100万美元、180万美元、320万美元)到折旧,从广告费(近三年分别为4070万美元、2350万美元和3320万美元)到应付利息,新浪怎么说,审计师怎么记就是。
前文讲过,企业毛利润率刚性很强,提高或降低一两个百分点都是大事情。
新浪微博在上市前的一年时间里,从一季度营收成本占营收45%,到四季度只占22.5%。刻意为之的痕迹非常重,令人疑心是为上市而进行了粉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