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圆桌第35圈-专享笔记】乐车邦CEO林金文:汽车后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2017-11-07 11:11

【圆桌第35圈-专享笔记】乐车邦CEO林金文:汽车后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文章所属专栏 活动实录


虎嗅注:


虎嗅会员第35期圆桌主人林金文,曾任职于福特、奔驰、奥迪、广汇汽车,在创立乐车邦(上海享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之前,他是国内著名汽车经销商长久汽车的CEO,把这家集团从年销售几十亿元带到年销售额近300亿,公司行业排名从top40上升到top12。

 

今年5月,乐车邦宣布获得B轮融资3亿元。而乐车邦成立两年以来,已经获投4轮,总融资金额超过5亿人民币,投资机构包括红杉资本、远翼投资、均胜电子、博汇源、祥峰投资、凯辉基金、百度等。

 

在本次圆桌中,林金文分享了四大主题:

 

  • 选择4S店市场的依据

  • 中国4S店的现状与未来

  • 中国4S店领域未来核心商机

  • 选择进入售后服务市场的逻辑

 

全文9471个字,通篇读下来,各位会员就能够对汽车后市场领域的发展趋势有个通盘的了解,对于如何在一个红海市场中找到商业机会并活下来,获得一个完整的方法论。


建议阅读时间20分钟,enjoy~ 

 


选择4S店市场的依据

 

“乐车邦”所做的生意和事业,都基于一个前提条件:我们的团队判断未来10年,4S店依然是中国汽车后市场绝对领导地位的板块,很难被改变。我们有以下几个依据:

 

第一个依据——是跟成熟市场作对比,先来看看美国市场。

 

第一点,整个美国市场,接近100%的汽车由4S店销售出去。美国汽车电商Turecar,最高峰销售出新车60万台,现在又降到30几万台左右;另外,美国市场没有份额较大的汽车品牌连锁销售展厅。

 

第二点,美国接近70%的二手车交易也是通过4S店交易出去的。美国二手车B2C市场里(也是全球二手车最大B2C市场)最大的零售连锁平台是CarMax,100多家线下零售终端,市值约在130亿美金,目前CarMax一年二手车交易量大概在130-140万台左右,仅占全美4千万台二手车交易3%的市场份额,比例非常低。

 

除了CarMax以外的B2C和C2C市场上的交易量,占到全美30%左右,而剩下将近70%的二手车还是在4S店交易出去的。

由于新车、二手车大比率交易场景在4S店,这也导致美国在汽车金融方面的交易,有70%是在4S店完成的。

 

第三点,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全美市场大概有35%左右的维修在4S店做维修保养,其余则在社区店、快修店、综合维修厂,而中国则有68%、69%左右的用户在4S店保养,这背后是两国在汽车保有量上的不同。

 

过去三年,中国在保修期范围之内的新车有8千万台左右,1.2亿台是过保期的。保修期以内和过保期的车主,选择通过4S店做维修保养的分别都是百分之四十多,所以,中国就有68%左右的用户选择4S店。

 

中国过去三年的新车交易量分别是2803万台、 2491万台和2390几万台,连续几年下来,3年在车子保修期的范围之内,有8千万台是新车,然后1.2亿台是过保期的,3年以上非保修期内的车,保修期就占了40大几百分点的份额,过保期用户又有40%大几在4S店做维修保养,折合下来,目前中国就有68%、69%左右的用户在4S店,但美国一年的新车交易量是1700万台,每年都是稳定的几乎不增长,保修期的车5000万台,过保期的车2亿台,20%保修期的车形成4S店35%的份额。

 

我认为,这种现状决定了,中国未来5-10年当中,我认为用户消费的重点还是在4S店,这个大趋势不会改变。

 

第二个依据——中国4S店大部分都是亏损的


2015年的时候,行业中80%的4S店都是赔钱的,2016年亏损率降到30%,70%都赚钱了,今年大概又亏损了,4S店大概50%左右的店亏损,另外一半是赚钱。

 

为什么有这种波动性?

 

2015年,中国的4S店的数量是27900家,现在大概是30000家左右,三年开店增长仅为10%,乘用车的增长是5.4%的增长。

 

2016年,中国政府推出购车税减半的政策,一台新车裸车的销售价格大概能降4%-5%,于是将整个市场增长率推高到13.8%,但4S店数量没有大幅增加,等同于削弱了竞争,导致了绝大部分店都赚钱。到了今年,今年购置税减半再减半,总体情况介于2015年与2016年之间。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判断在未来10年中,中国4S店大概会死掉六千至一万家左右。美国在2004年至2005年,4S店的数量几乎到达27000家的峰值,如今缩减至18000家左右,而我们判断这个情况也会在中国发生。

 

经过4S店的数量缩减,市场竞争能够回到相对科学合理的状态。我们认为2016年2%-3%净利润率的盈利的情况,是4S店相对科学合理的情况,也在未来也会保持。由此来看,4S店数量直接决定了终端的财务表现,所以4S店数量的缩减,我们觉得会死掉6000—8000家左右4S店回到合理的竞争状态,是一个必然趋势。

 

第三个依据——电动车对汽车市场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像汽车市场一样,能够跟外国跨国公司站在同一条起跑线的机会。而如今电动车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中国政府出台的双积分政策会不停的冲击市场,使得发展速度会比想象中更快。

 

全球所有主流国家的主流汽车公司的研发都在研发电动车,会推动整个行业往电动车方向发展。我们电动车时代到来之后,4S店可能依然是最大受益者,我讲几个做电动车必备的条件。

 

第一,是汽车的底盘技术。奔驰、宝马、奥迪等等全球跨国汽车公司,有100多年的核心优势,在这方面很可能不会输给别人,不容易被超越。

 

第二,电池的技术。全球除比亚迪以外,没有车企自主研发电池的公司,几乎都是第三方供给的。现在全球供给量前三名分别是东芝、松下、LG、三星,这些都是作为第三方为全球汽车公司供给电池。比如特斯拉MODEL 3的所有的电池都是松下供给的,除了MODEL 3以外所有电池都是东芝供给的。

 

所以我们认为,电池技术不会成为车企未来发展电动车的门槛。因为电池未来主要是供应商提供的,与车企相关的无非是供应成本问题。而东芝、松下、三星除了供给电池以外,还给全球的汽车公司供给各种汽车零部件。

 

像大众集团或是丰田集团的大型车企,都是1000万台级的供应需求,所以采购即便增加了电池,我不认为采购成本会高于特斯拉等新兴车企。所以在整个电子供应链条上,我仍然认为传统大型车企依然有巨大的核心优势。

 

第三,是车联网的应用。我认为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和研发投入是非常大的,所以可能会像手机系统一样,会被几家公司包揽,比如谷歌、百度、华为、苹果、三星等等。可能不需要汽车厂商自己研发,会有第三方生态系统提供解决方案。

 

所以我认为未来电动车的发展会像传统能源汽车公司一样,成为类似苹果的公司,做设计做品牌和传播,把控整个零售渠道,而其他几乎所有东西都是外部供应。

 

而4S店也会是受益者,我们可以借鉴一下现如今的手机市场。小米手机在过去的四五年间,将安卓系统做一些改造后,迅速推出小米手机,并将公司规模发展到很大,就如同现在的特斯拉。



但是竞争对手反应也很快,今年9月份之前,手机出货量排名前四分别为OPPO、华为、vivo和小米。OPPO接近9000万台的出货量中,有6000万台是在两万多家原步步高的经销商渠道出货的,就像现在有很多电动车和混合电动车,在4S店内达成交易的。

 

我不否定未来会诞生像特斯拉、蔚来汽车等等新兴的汽车公司,这是必然的,在全球范围内,每一波技术革命会洗刷掉一部分传统公司,也会诞生一些新公司。

 

但是现有的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丰田、本田等等主流汽车厂家,仍然会是这波电动汽车的核心受益者。像奥迪在全球的6000家的4S店,一定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可能是体验中心或者交易中心,所以4S店也会是相对比较大的受益者。

 

第四个依据——4S店很难被颠覆

 

早在三四年前,我们就判断4S店的模式不会被完全颠覆。当时虎嗅在北京组织了一个论坛,其中有车易拍、e保养、车点点等企业参与,讨论如何颠覆4S店,当时我就认为4S店的份额肯定会下降,但是将其完全颠覆是不可能的。

 

在我们创业的两年八个月中,那些声称要颠覆4S店模式的新车电商、售后电商等等,几乎都失败了。所以我们才判断4S店在未来10年依然会是核心的后市场业务模式。这也是整个“乐车邦”基于行业和商业模式考量的前提基础。

 

中国4S店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4S店的现状,我们判断有如下几点特征:


  • 产能过剩

  • 70%的4S店亏损,其中30%实质性破产

  • 80%的4S店投资者为零散小投资人

  • 第一代创业家老去,二代无力接班

 

我稍微解释一下:

 

中国100强的汽车集团,大概拥有4S店的数量是6014家,截止到2017年的5月份的汽车流通协会的统计,能够排到top100年的集团,其产值是27亿,27亿就大概是拥有12-13个左右的4S店,也就意味着还有接近24000家的4S店的老板拥有少于十二三家店铺,市场极度的零散。

 

同时,4S店领域最早一批的创业家们,已经基本都老去了。1999年中国开始建4S店,当时投资一个4S店大概需要3000万左右资金,在20年前能够投3000万的人的年龄基本普遍都在40多岁左右,现在年龄在60岁,二代接不上,但一代已经老去,这是我们整个行业的现状。

 

因此,我们判断整个市场会淘汰1/4左右的4S店,会发生各种整合合并,市场集中度会慢慢加大,,线上线下结合会更加紧密,零部件外采释放巨大机会。

 

中国4S店领域未来核心商机

 

我们判断整个中国4S店的领域当中浮现出来生意机会,会包括电商、零部件、汽车金融,因为汽车金融渗透率现在还比较小,目前的平均只有30%,但是我们认为在未来2-3年,整个汽车金融会再翻一倍,达到60%左右,每年都在很快的增长。

 

电商

 

关于互联网和传统公司,我认为再过三五年 的时间,没有哪一家公司不是互联网公司,也没有哪一家公司没有传统线下业务,我觉得彼此之间应该是相互结合的。

 

零部件


零部件也能会释放出巨大机会,现在4S店的供应链条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在外部采购上还可以有扩大的空间,而且随着行业的发展,零部件的市场机会也会越来越大。


汽车金融


汽车金融是整个中国4S店的领域当中浮现出来生意机会,因为现在汽车金融渗透率占比平均只有30%的一小部分,但是我们认为在未来2-3年,整个汽车金融会再翻一倍,达到60%左右。


托管


也是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托管的一个业务,中国大概有70%以上的4S店是亏损的,中小规模的4S店在人才、管理、融资能力、采购议价权方面均较弱。而我们背后的团队个投资方恰恰有这方面的能力,这对于乐车邦而言就是个好机会。


选择进入售后服务市场的逻辑


我记得当时候种子轮的BP,一个64页,列了8条我们想干的事情,投资人跟我们说,如果你只干一件事情我就投你,如果你要干8件事情,那就算了。我们回去想了想,选了售后服务这一项。

 

我们选择这块业务的逻辑是什么呢?

 

售后服务市场的增长前景大好。现在售后服务产值规模在9000亿左右,保养量每年有2亿台次左右,但每年还新增2800万的新车。按照这个数据来看,增长率是10%以上,而2亿台车还在老化,所以每年的增长达到20%以上的增长。

 

在万亿级的市场,每年增长20%多的增长率,同时售后服务拥有40%以上的毛利。所以大产业高增长暴利,目前我国除了这个赛道,不会有其他产业是像这样的。所以我们当时就选择了售后服务。



从数据推导出的商业切入点

 

这里再提供几组数据:


第一组,我们先看一些总体性数据。


2016年,中国有69%的用户选择在4S店做维修保养,4S店维修保养的平均客单价高于在快修店,因此这69%的用户贡献了中国售后服务市场总产值的87%。

 

第二组,我们来看需求端和供给端分别的数据。


先看需求端:


  • 截止2016年底乘用车保养量为1.94亿台次

  • 每台车一年维修保养次数为3次

  • 其中4S店每天覆盖需求量:110万

  • 路边店每天覆盖需求量:49万

  • 一年社会总需求量为5.82亿台次,即每一天的需求量为160万台次


这个需求量基本是恒定的,刚性的,不可能再增长。

 

再看供给端:


  • 目前全国有2.8万-3万家4S店

  • 按最小规模每家4S店20个工位来计算,每个工位1.5小时修一台车,那么平均每个工位一天能修5次,那么一家最小规模的4S店每天处理的台次为:20个工位*5台次/工位日=100台次

  •  那么中国4S店总共拥有280万~300万台日供应能力

  • 而中国约有57万家维修厂,很多只有一个工位,那么一个维修厂一天维修台次为:1个工位*5台次/工位日=5台次

  • 那么中国的维修厂大致拥有300万日供应能力

  • 4S店和维修厂加在一起,总计提供不低于580万台次的日维修供应量

 

一边是用户每天160万次的台次需求量,一边是超过580万台次的日维修供应链,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内汽车售后维修保养的供给量远大于需求量。

 

中国4S店供大于求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严重供大于求的问题?在中国的汽车产业有三大波政策,这三大波政策都导致了整个汽车车产业快速发展,但是都把参与方给坑惨了。

 

第一大波产业政策是2005年之前,中国的汽车产业被定为中国十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导致了汽车一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汽车产能从2005年800万台增长到如今4500万台左右。而中国去年的交易量2803万台,其中有200万台是进口车,但是产能有4500万台。产能过剩导致每家4S店都有几百台库存车,厂家不停的压库,4S店叫苦不迭。

 

第二大波是2005年出台的汽车品牌管理办法,必须要开4S店才能够获得授权,导致现在3万家4S店。平均每家4S店卖不到1000台的新车,而且二手车还没发展起来,导致4S店大量赔钱,不可能盈利。

 

第三大波是2015年年底,中国十大部委鼓励快修店、养护店的发展。此后综合维修厂、快修店的数量快速增长。3年前,如果你在中国开维修厂,不管投多少,两年就能收回全部回报,但今天,没有一个维修厂,能够在五年之内收回回报,能打平就不错了。中国可能仅有不到10%的快修店是赚钱的。这又加重了汽车维修保养领域资源过剩的现实。

 

结合这三大波政策来看,确实对整个行业的大发展是利好,但对于许多参与其中的商家,却是尸骨堆出来的。

 

所以我们团队认为,未来5年当中,中国汽车后市场最大的生意机会,绝不是再去建资产,而是去整合线下所有已经建成的资产。

 

的确,现在还有创业公司以品牌的方式去兴建新快修店,而且我也看好,主要原因是他们背后有一线车企的支持,系出名门,所以可以几十亿的投入,慢慢的做。至于那些融一两亿去做快修连锁生意的,我认为是坚持不到5年的,因为根本赚不到钱。但是,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每一期基金,回报周期可能是6-8年,如果忍受了5年,机构都没有获得收益,怎么能持续呢?

 

所以我们整个团队基于市场资产过剩的现实,认为自己应该来做整合。

 

如何切入这个市场?


我们去做整合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何切入售后市场,如果选择31%的市场(非4S店)只有行业10%左右的营收,而选择67%的市场(4S店),能够获得行业80%左右的营收。当时非4S店的赛道里已经挤满了对手京东、博派、途虎、天猫,养车之家、易保养、卡拉丁等等,而且易养车、易保养已经融到了2000万美金,所以同他们竞争根本就没戏。

 

刚好,我们团队的4S店基因比较强大,所以我们就选择进攻4S店,当时这个领域里我们没有对手。只是产品上线一周后,养车之家,团车养车、优车养、车帮帮等等,出来了一大堆养车公司。我们平台上线一两个月之后,就开始跟这纷纷冒头的24家对手展开竞争。


我们的共享玩法


不过,决定去整合这些4S店,也需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入口,我们当时就切了“共享”的概念,在当时其实还没有共享这个概念。

 

我们的思考路径是这样的:每家4S店在早上8:30到下午的6:00这段时间里,只有3个小时是高峰,就是从早上11:00到下午2:00这段时间,如果你们自己去店里修车,也尽量避开这3个小时。

 

但是,下午2:30到6:00,店里面基本没什么客人,冷冷清清的,所以我们当时考虑,如果这些4S店把闲置的维修工位以一个很高的折扣(通常是七点几折)给我们,我们再把这些工位加价10%,卖给终端零售客户,给他们原厂维修,钣金、喷漆、清洁、养护,后来又加了洗车查违章等等服务,用户有需求,我们就接通一些合作伙伴。

 

我们目前总共开通了32个城市,10天以后(分享当天)会新增16个城市,到今年年底我们总共会开通约78个城市,目前我们与大概4000多家4S店有合作,到今年年底会增加到5000家,相当于我们跟中国约17%的4S店有合作。

 


为什么我们能扛过资本寒冬活下来?

 

我觉得乐车邦能够在这一片尸横遍野的血红赛道里活下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原因,就是我们知道如何去合纵连横。

 

2015年7、8月份的时候,我和卢五波一起探讨了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在一开始做业务的时候,我们其实是个流量贩子,我们给4S店带客人,4S店给我优惠,我们就是做了个流量平台生意。


但大的互联网流量平台比如美团、百度,当时都在搭建自己的BD团队,打算做跟我们类似的事情,如果这个事情真的发生,我们就死定了——他们不用花钱买流量,但我们需要。

 

我当时跟五波分析,整个市场有20几家在竞争,只有乐车邦能从上游拿到7折的价格,因为整个市场里,最懂4S店的是我们,互联网公司对这些店不熟悉,拿到的供给价格基本都是8.5折,说白了,我们卖给用户的价格比他们的成本都低。

 

五波当时负责BD,谈店的过程中压力很大,我们要4S店7折供给我们,别人一谈就是8.5折。我就让五波去选择那些愿意跟我们合作的,不合作的就放弃,但是必须保证7折拿下来。


为什么一定要这个价格?

 

说到底,我一定要站在流量巨人的肩膀上来发展自己,如果流量巨人给我流量我就能活,不给我们,我们和他就是敌人,就要竞争。

 

我们就去找巨头谈合作。第一家找的是百度地图,一谈,他们发现乐车邦产品的供给价很低,比他谈的还要低,百度地图就决定放弃自己的BD团队,本打算在北京开店也不弄了,直接给乐车邦免费接口,接到百度地图上去了。

 

我们又按照这个路数去跟其他平台谈,比如百度汽车之家、58、京东、腾讯等等,都给我们开放了流量接口。只要它们给我一天流量,我就省掉了几百万的广告费。

 

所以,赶着资本寒冬到来,当大家都在烧钱烧流量烧补贴的时候,我就停掉了补贴和分众传媒上每个月分别几百万的投入,勒紧了裤腰带,两头基本都不流血,在这种情况之下,后面就融到资,而其他的对手都纷纷倒下。

 

做到现在,乐车邦在4S店维修保养领域,算是干成了。因为有了几千个4S店资源,我们眼下开始做托管生意。

 

进军4S店托管的打法

 

三个多月前,乐车邦开始经营4S店托管生意,这个概念其实就跟希尔顿酒店管理集团是一样的。

 

乐车邦现在托管了十几家有一定规模的4S店,这些4S店的经营管理全部归我管,投资人以后只分享利益,不参与任何经营。乐车邦给被托管公司注入很多新东西,比如团队、资金、流量、供应链、管理系统等等。

 

目前我们托管的这些4S店都只经营一个品牌,但是盒马鲜生给了我很大触动,盒马跟传统海鲜店不同是,它有线上下线双体验,一个本来辐射范围只有两、三公里的海鲜店,通过配置几十个配送人员,辐射范围扩展到10-15公里,所以盒马的流量和线下利用率就变得很高。

 

4S店最核心的问题是效率非常低,导致盈利非常差。一个福特店,一个月有600组客流,其中有100组会交易买单,但是有500组的客人,要么是同城市其他福特店去买了车,要么去买了福特的竞品。一般,不买车的人很少去4S店逛的,不像逛商场那么经常去,所以他的整个流量利用率只有1/5。

 

我们现在的想法是在福特店里面用一个超大屏幕和整个VR的系统,给用户创造体验,可以感受车内360度全景,戴上眼镜换可以体验重力感应。



我们想做这么一个概念:未来潜在客户到了一家福特店,跟销售顾问交流中,客户表示同时也在看本田雅阁、凯美瑞,顾问就可以将客户领入数字交易展厅来虚拟看车,看完如果点击试驾,神州、滴滴或者PP租车25分钟内就能将试驾车开进店里,客户既可以免费体验30分钟,也可以以一天150元的价格把汽车开回家,如果你最终在这家门店下单,租车的钱会被退还。

 

用户一旦下单,乐车邦整合的3800多家门店的货源都可以互相供给对方,客户可以选择在本店交车,也可以选3000多家门店中任意一家离你最近的店去交车,你甚至可以给我200块服务费,我上门去给你交车。

 

我要把4S店做成大的综合卖场,有本品牌的车和库存,同时提供其他品牌所有交易的数字化场景,但并不是要做个汽车超市在,里头弄很多各品牌的库存。到时候,全国所有想做电商的4S店,我都可以开放接口给他们,他可以用我的技术平台、车源库、交车服务网络,乐车邦就构造了一套平台式的经营管理模式。

 

我们这样托管背后的逻辑是,通过3800多家4S店的协同,一家福特店一年除了卖1000台福特,还可以用其他80个品牌卖出2000台,这样一家店一年的新车零售交易规模就能达到3000台。

 

此外,我们还在尝试让乐车邦托管的4S店提供综合维修服务。 眼下,我们在一个很小很小的城市做了个综合维修试点,以朋友推荐、广播的方式来推广,每个月推广费用只花两三万,就打的非常透了。每个月,乐车邦给每个店带来了一两百个来综合维修的顾客。

 

乐车邦到底是家什么公司?

 

乐车邦目前的线下服务网络,一部分采用合作方式,一部分采用自营方式。

 

我们正在逐步把4S店拥有的任何东西往线上搬,维修保养已经搬上去了,明年第一季度我们就开始做新车电商,接着就做二手车电商,所有需要的产品供给,都将由我网络中的4S店来实现供给,交易完成后,会交几千家的服务网络的交叉当中去落地。

 

而在托管门店方面,乐车邦将自己的团队、资金、零部件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管理体系,落实到这些被托管店里去,它越强我这边的扩张速度就越快。

 

虽然大家都不喜欢提O2O,但“乐车邦”就是一个家O2O汽车交易公司,是一个线上和线下要做成闭环的公司。




Q&A

 

Q1:合作店和托管店的经营模式是什么样子的?

 

林金文:合作店的模式是这样的,我将他的所有产品上线,等到用户下单后,我再将这边订单推给这家线下的4S店做维修保养。整个系统用的是同一套,等用户维修保养结束后一个月与“乐车邦”结算,我们提供发票,再过一个月把钱给4S店,4S店给我们提供发票。零部件的采购,4S店有从原厂购买的也有从我们这边购买的。

 

而托管门店的模式是,店总经理、销售经理、售后经理、财务经理、二手车经理等,都是我们的团队经营,工资当然是店里支付。然后我们会与投资人约定经营目标,如果完成目标,抽取盈利的0.4%作为托管佣金,超额完成部分抽取30%,完成率70%-100%抽取0.2%,低于70%等于白干。

 

Q2:在4S店托管过程中,新带入的团队与老团队的融合情况是怎样的呢?

 

林金文:留下符合需求的员工,解聘不符合需求的人。

 

第一,我这支团队的几个CEO,在来乐车邦之前就是CEO,而且有几个是大型汽车集团的CEO,或者副总裁,在行业拥有极为丰富的人脉资源。

 

第二,“乐车邦”现在分管全国各个不同的城市总经理,其中有70个来“乐车邦”之前就是4S店的总经理,而且这些很多也跟我们南征北战多年,都是知根知底而且很优秀的爱将。所以,如果原来人马可用就留用,不行马上就换人。


Q3:乐车邦如何面对国内日益下降的4S店市场占有率呢?会如何做出改变?

 

林金文:5-8年间,4S店市场占有率越往后肯定份额越底,但是乐车邦这个是个平台不会有影响,现在和4s店合作,不代表未来我不与快修店合作。

 

而我们未来托管的店做成综合维修厂就行了,我把我们的门店做成综合维修厂,美国65%的综合维修厂中,30%-40%是连锁的综合维修厂。托管和维保养不是一回事,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不认为综合维修厂跟4s店比有什么竞争优势。第一,获取的供应链的成本我们能做的更低。第二个,因为本来也做综合维修的,如果前期已经投入了硬件成本,现在就把硬件转成核心优势就行。

 

就如同我们刚才对比的价格,快修店和综合维修厂所有的钣金喷漆价格,还没有4S店供给的价格低,就是这个逻辑。我将原来应硬件上的高投入变成现在的一种优势,我的硬件比你的硬件厉害,过去我们的硬件投入非常高,将价格调整到比变动成本高一点就行,虽然毛利率会比较低一点,但是之后整个体验都很好。

 

Q4:综合维修的供应链是如何保障?

 

林金文:如果一家大众4S店选择维修东风悦达起亚和北京现代两个品牌。拿滤芯器举例,比如用马勒的滤芯器维修起亚和现代,只需要大概十多个SKU就能基本全部覆盖的,而且起亚和现代的两个SKU有部分是重叠的。所以如果维修起亚和现代,就准备这18个滤芯器的SKU基本上全部都能满足。

 

像现在博士的刹车片,一个刹车片就有800多个SKU的情况,我们和博士在全国代理商直接合作。我们要求用户必须提前4个小时下单,这个平台上只能预约到4个小时以后的工位,下单后我们就在后台进行数据匹配,对应到博士的代理商,让他们送货,但是我们是付钱给博士中国的,不是哪家代理商,之后博士中国再与代理商结算。


一个品类我们只合作两个品牌,其他品牌暂时不合作。没必要给用户提供那么多选择,大部分用户也不懂,提供中档和相对高档各一个,基本能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需求。像我们滤芯器就马勒和汉格斯特两个品牌,其他的一品牌我都不合作。因为这两个品牌在主流车型上匹配率90%多,再不够就找一两个国产的品牌,专注做好几个品牌,就能打通大部分市场。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