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董必政
头图 | 视觉中国
今年以来,光伏板块在二级市场里跌跌不休,不少投资者被套其中。其中,知名投资机构高瓴资本投资隆基绿能,也出现了浮亏。
接下来,妙投就对高瓴投资隆基绿能这一案例进行剖析,并对隆基绿能的投资价值、高瓴资本能否“解套”探讨。
核心看点:
基于对隆基未来发展的信心,高瓴斥资158.41亿投资隆基,目前已出现浮亏;
隆基的“胜负手”,在于公司BC类电池的降本能力;
光伏行业的估值逻辑发生变化,资本市场不再给予光伏行业较高的估值;
被套的投资者仍有机会回本,但需满足一定的条件。
一、高瓴“被套”隆基始末
自“双碳”政策颁布之后,整个光伏板块迎来“高光时刻”,2020年到2022年7月不少光伏企业的股价涨了几倍,其中“光伏茅”隆基绿能的股价涨幅超过了3倍。
就在光伏行业高歌猛进之时,不少投资机构纷纷看好。其中,不乏国内顶级投资机构的身影。2020年12月21日,隆基绿能发布公告称,高瓴资本以70元/股单价,耗巨资158.41亿元受让原第二大股东李春安2.26亿股股份,占上市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6%。
在公告中,高瓴资本表示,基于对隆基绿能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及对隆基绿能价值的认可,高瓴资本拟通过本次权益变动获得上市公司的股份,以获得股份增值收益。简而言之,高瓴资本对隆基绿能的投资是价值投资。
随后,隆基绿能的股价一路上行,并于2021年2月18日达到历史次高点的125.68元/股(除权)。此外,2021年和2022年,隆基绿能先后两次进行了分红送股,两次送股比例均为每10股送4股,以此计算,高瓴受让的股份成本价约为35.71元/股。而隆基绿能的股价曾于2021年11月达到最高价73.20元/股,也就是说高瓴资本能获得翻倍的收益。
可惜的是,高瓴资本并没未在隆基绿能的股价高点,选择急流勇退,而是选择继续坚守光伏,贯彻其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
涨得有多凶,跌得就有多猛。2022年下半年至今,隆基绿能的股价开始一路下行。与此同时,整个光伏板块的股价也在“去泡沫的”阶段。截至目前,隆基股价约26元,而高瓴资本的这笔投资的浮动亏损比例为27.2%。
而A股流传了一个公式:亏10%,涨11%才能回本;亏20%,涨25%才能回本;亏30%,涨42.86%才能回本;亏50%,涨100%才能回本。
也就是说,隆基绿能的股价需上涨37.35%,高瓴资本的这笔投资才能“解套”。
那么,隆基绿能的投资价值又是如何呢?
二、隆基的“胜负手”
隆基的硅片市占率已被TCL中环反超,而隆基押注的BC类电池会影响其组件的“江湖地位”。因此,隆基的投资价值更多取决于其押注的BC类电池能否成为主流技术路线。接下来,妙投将从隆基的硅片、组件(含电池)两大业务进行分析。
1. 硅片市占率被超越
虽然硅片市场依旧呈现出隆基、TCL中环双巨头的格局,但市占率也在发生变化。
据CPIA等机构统计,2022年隆基在硅片行业的市占率(以产量计)为22.5%,高于TCL中环的18.2%。而2023年市占率的排名发生了变化。TCL中环在2023年中报披露,硅片市占率全球第一,反超了隆基。
从出货量来看,2023年上半年隆基绿能实现单晶硅片出货量52.05GW;据券商统计TCL中环2023年上半年实现硅片出货约53GW,同比提升56%。
在硅片市占率上,TCL中环能超越隆基,也符合众多投资机构的预期。究其原因:妙投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TCL中环的成本优势更为明显。TCL中环可以将硅片切得更薄,同样的硅料可以获得更多的硅片。这样一来,在硅片的名义过剩的背景下,TCL中环与隆基的“价格战”会更具优势。从最新硅片的价格来看,TCL中环的单晶硅片P型M10(150μm厚度)为3.15元,低于隆基的3.38元。
2.TCL中环不仅能生产180mm尺寸的硅片,还能生产210mm尺寸硅片。因受到热屏内径限制,隆基原有单晶炉难以拉制大尺寸硅棒,仍只能生产182mm尺寸硅片。210mm硅片可帮助中环应用于更多的场景,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此外,据CPIA预测,2030年210mm尺寸硅片的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欧美都在鼓励发展本土的光伏产业链,不少厂商在海外有新建产能的计划。而180mm尺寸的硅片更方便装入集装箱的出口优势存在被削弱的可能。
(数据来源:CPIA)
虽然隆基的硅片市占率逐渐被TCL中环赶超,但与二、三线厂商保持了一定的优势。从原材料的保供能力来看,隆基战略锁定高品质海外石英砂,可保证较高的硅片良率。而没有保供的能力的二三线硅片厂商只能使用国产砂的坩埚,其产出效率、生产成本均不如隆基。
短期来看,隆基凭借原材料的保供能力、产能规模仍将保持与二、三厂商的差距,但会落后于TCL中环。
2.组件(含电池)还存变数
目前,隆基把战略重心更多的是放在组件(含电池)业务。
作为一体化组件厂商,隆基将组件产品销售给终端用户,其组件业务也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
据InfoLink统计,2023年上半年TOP10组件厂商出货量约159-160GW。在产能过剩、电池技术转型的背景下,今年各厂家之间出货量的差距加大。
在组件市场,隆基所处的第一梯队地位较为稳固,近2年隆基与晶科在组件出货量上交替排名第1。第一梯队(晶科、隆基、天合、晶澳)均为垂直一体化厂家,持续凭借规模、成本、海外渠道等优势压制第二梯队的组件厂家,前三厂家出货皆在24GW以上,与第二梯队拉开了至少10GW的差距。
在二线厂家中,阿特斯出货市场以海外为大宗,海外渠道经营优势主要以北美、欧洲、中东非等市场为主,稳定保持第五。受到了新进组件厂家的冲击,二线厂家的排名也发生了变化,去年跨足组件的通威股份已经排名第六位。目前来看,二线厂商的产能规模较小、渠道仍不完善,给隆基等一线厂商带来竞争压力较小。
当下,一线厂商的竞争关键点,在于光伏N型电池技术路线的选择。
众所周知,光伏是个高负债重资产的行业,企业很难同时押注多条技术路线。若新技术出现时,先行者第一时间不能扩张产能,先发优势往往会变成先发劣势。因此,对技术路线的选择,无异于一场豪赌。
目前,N型电池技术路线主要有TOPCon、HJT、BC类。其中,TOPCon电池是当下最先规模化的N型电池技术。
然而,N型技术之争并未盖棺定论。
最近,在隆基的业绩说明会上,隆基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接下来的5-6年,BC类电池会是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包括双面和单面电池,接下来隆基大量产品都会走向BC技术路线。
相比隆基绿能坚决押注BC电池路线,业内也不乏其他路线的支持者。晶科能源表示,坚定看好TOPCon是未来3-5年的技术主流。天合光能表示,N型电池投入方面具体还是要看性价比,目前主要聚焦TOPCon。
N型电池技术能否成为主流的关键,仍是光电转换效率、量产成本。
目前来看,晶科的TOPCon电池量产批次最高转换效率可达25.7%。据晶科能源的CTO表示,2024年TOPCon电池量产目标达到26.5%。一般来说,27%的转换效率被认为是晶硅电池的量产的临界点。若要实现更高的效率,可能在设备和材料等成本方面投入过高,进而导致量产的性价比降低。
目前,同样是BC类的电池,爱旭的ABC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已经达到26.5%,已经超过了TOPCon电池。在光电转换效率上,隆基的BC类电池也有望超过TOPCon电池。
在量产成本方面,隆基的BC类电池还没有大规模量产,成本也高于TOPCon电池,但在降本方面仍有一定的空间。
若隆基将BC类电池的量产成本打下来,将成为与众多一线厂商竞争的胜负手。这也将复刻,在多晶硅电池时代,隆基凭借单晶硅电池脱颖而出的成功,其内在价值也将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三、估值逻辑变了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光伏产业作为为数不多的高景气、快速增长的行业,吸引了大量新进入者和跨界资本,叠加原有企业的扩产,产业终端需求难以消化短时间过快增长的新增产能,出现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已成为必然,新旧产能将加速迭代,光伏行业即将进入淘汰赛。
因此,资本市场对光伏行业的估值逻辑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把光伏看作高成长赛道,也无法给予较高的估值。
作为光伏赛道的龙头企业,隆基绿能也面临同样的情形。尽管近3年隆基绿能的业绩仍保持不错的增长,但隆基绿能的市盈率(TTM)却在急剧下滑。从近几年的估值来看,隆基绿能的市盈率(TTM)从最高的50倍左右下降到12倍左右。
(图片来源:雪球)
那么,已被套隆基的投资者还能回本吗?
妙投认为,被套的投资者们仍有回本或获得收益的可能,但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众所周知,对于能够稳定盈利的公司,资本市场通常会采用市盈率的方法进行估值,即市值=净利润×市盈率。根据前面的分析,未来2年光伏行业仍会出现增长,机构预计隆基绿能2023年、2024年有望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86.43亿、230.08亿,同比增长25.87%、23.42%。
可见,随着业绩的增长,2024年隆基绿能的内在价值会有一定的提升,但不一定能让投资者回本,尤其是“高位站岗”的投资者。
因此,当资本市场给予隆基绿能的市盈率开始提升时,高瓴为代表的投资者能够回本的概率会更大。
根据前面的分析,光伏行业的投资性价比已经发生了变化,资本市场无法给予整个光伏较高的市盈率。因此,当隆基绿能的电池技术出现较大的创新时,且有大规模量产的前景,如:BC类电池等技术被业内证实。这样,资本市场给予隆基绿能的市盈率会更高。
除此之外,当A股市场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买方资金逐渐变多,市场的流动性增加,也就是A股迎来小牛市或牛市,A股的市盈率普遍都会提升,隆基绿能及整个光伏行业也不例外。
总而言之,当A股迎来牛市或隆基绿能的BC类电池技术受到认可或新的技术创新时,被套在高位的投资者们便存在着回本的可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