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GLP-1多肽类减重药赛道火热,产业链机会如何? | 行研
2023-08-29 18:55

GLP-1多肽类减重药赛道火热,产业链机会如何? | 行研

文章所属专栏 妙解行业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8:18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张贝贝

头图 | 视觉中国

 

核心看点:

  1. 多肽类减重药物的市场空间广阔,投资价值值得重视;

  2. 产业链上中游企业有望率先受益,竞争优势更大。

 

GLP-1多肽类减重药物赛道火热,产业链机会值得重视。

 

在特斯拉CEO马斯克的“名人背书”宣传下,减重药司美格鲁肽快速“走红”,且在市场追捧下供不应求。FDA 在2023年3月发布司美格鲁肽短缺公告。

 

而礼来的替尔泊肽减重效果优于司美格鲁肽,更是让市场对多肽类减重药有了更多期待。今年4月礼来披露临床三期结果,经过为期72周的替尔泊肽治疗,15mg剂量组的参与者平均体重减轻高达22.5%,超司美格鲁肽注射68周平均减重15%的效果。

 

在上述背景下,众多制药企业涌入该赛道,进行多肽类减重药物的研究,以期在多肽类减重药市场上分到一杯羹。同时,在资本市场上也备受关注。如6月3日(周六)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症在国内上市申请获受理后,国内司美格鲁肽原料企业诺泰生物开始活跃,接下来2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超18%。

 

那么,多肽类减重药的市场空间如何?产业链上下游布局企业有哪些?谁的竞争优势更大?接下来详细看下。

 

GLP-1多肽类减重药物市场空间较大

 

GLP-1多肽类减重药物通过激活长效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在机体内可起到调节血糖、抑制食欲、增加能量消耗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机制,达到帮助患者减轻体重的目的。

 

在颜值经济驱动,以及市场对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多肽类减重药物接受度不断提高下,国内GLP-1类多肽减重药市场广阔。

 

结合财通证券研报预计2025年国内超重及肥胖人数将达到2.65亿,民生证券预计减重市场中药物干预比例3%、未来中国GLP-1用于减肥的平均价格为每周150元及用药依从性为50%看,未来若GLP-1在减肥药物中的渗透率达到85%,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64亿元。

 

(资料来源:民生证券研报)

 

那么,国内药企在GLP-1多肽类减重药物布局上进展如何呢?

 

产业链上中游有望率先增益

 

在GLP-1多肽类减重药爆火的情况下,多肽产业链上中下游均将受益,需求有望增加。

 

不过,由于利拉鲁肽作为诺和诺德上一代减重用药,在国内专利期已经到期,因此国内有不少公司布局的是利拉鲁肽产品研发,且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仿制药已经于今年7月在国内获批上市。但由于利拉鲁肽产品性能一般,且需每日注射一次,相较诺和诺德二代减重用药司美格鲁肽吸引力较弱,市场并不待见。

 

注:2017年、2022年利拉鲁肽化合物专利和晶体专利在国内先后到期。化学结构相同的药物,可因结晶条件不同而得到不同晶体,影响药品质量与临床药效。

 

而诺和诺德二代减重用药司美格鲁肽在国内专利由于在2026年才到期,目前国内企业对于司美格鲁肽的研发布局大部分在临床早期阶段,待获批上市还有较长的时间。所以,GLP-1多肽类减重药下游药企更多是中长期的投资机会,短期难有具备竞争力的减重产品获批上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多肽类减重药产业链上中游企业优势凸显。因为即使药企对于研发阶段的司美格鲁肽或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也需要原料药去进行试验,或有将部分环节外包以加快研发速度的需求,则短期可率先关注GLP-1多肽类减重药物的产业链上中游布局企业。

 


关键是,产业链上中游企业中,谁的竞争优势更大呢?下面分别对中游、上游布局企业逐一分析。

 

均有交易性机会

 

从产业链中游看,主要包括多肽CDMO/原料药制造商,国内代表企业包括药明康德、凯莱英、九洲药业、诺泰生物、圣诺生物等。

 

1)药明康德、凯莱英、九洲药业以及诺泰生物作为CDMO企业,多肽CDMO供应只是业务的一部分,对于整体业绩的增量相对较小;同时,结合估值看,九洲药业的性价比或更好,药明康德、凯莱英、诺泰生物也有交易性机会。

 

2)圣诺生物主营业务围绕多肽类创新药展开,其中,2022年度圣诺生物的多肽原料药和制剂产品收入贡献69%,多肽类CDMO业务收入贡献28%。在多肽类减重药市场火爆的情况下,对企业产品放量驱动力较强。

 

不过,根据2023年6月公司发布股权激励方案,以营业收入及EBITDA 为激励考核指标,2023-2025年单年度营收、EBITDA增速触发值分别为15%/25%/38%,目标值分别为 20%/35%/50%,当前公司40倍的估值不低,更多是减重药利好消息下的短期交易性机会。

 

(资料来源:Choice数据)

 

从产业链上游看,主要包括多肽合成试剂、填料、固相合成仪等原材料/设备厂商,国内代表企业包括昊帆生物、纳微科技、蓝晓科技等。

 

1)昊帆生物:公司是国内多肽合成试剂领域龙头企业。多肽合成试剂主要可以分为缩合试剂、保护试剂与手性消旋抑制试剂,但由于不同合成试剂之间的技术壁垒较高,国内的合成试剂厂商多数侧重于某一单一品类,昊帆生物是国内唯一拥有全系列多肽合成试剂产品的企业,竞争优势较强。

 

同时,昊帆生物的产品种类数在同类企业中最多,市占率较高。根据东吴证券研报,2020年中国缩合试剂的市场规模达17.3亿元,昊帆生物市占率约为9.54%;保护试剂与手性消旋抑制试剂市场规模约为4.2-8.4亿元。昊帆生物市占率约为15-30%。

 

注:①在多肽合成过程中,由于常见的20个氨基酸有多具有活性侧链,需要保护基对活性侧链进行保护;②消旋化是一种化学反应,指将一种旋光性质相反的光学异构体转化为另一种光学异构体的过程。消旋化现象若不加以抑制,收率及产品纯度会下降。

 

但昊帆生物作为今年7月刚上市的新股,估值不低。结合机构预测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年复合增速在30%左右,公司当前63倍的估值不低,未来更多是减重药利好消息下的交易性机会。

 

2)纳微科技、蓝晓科技:色谱填料/层析介质赛道的代表企业,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色谱填料/层析介质主要用于多肽药物生产工艺中的分离纯化,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年中国的色谱填料/层析介质市场总额约54亿元,在下游医药制造的蓬勃需求下,预计2025年国内市场将达到近百亿。

 

不过,由于海外公司起步较早,国内的色谱填料/层析介质市场长期受GE、Tosoh、bio-rad等海外公司主导。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运输受限的情况下,国内各大医药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本土厂商如纳微科技(色谱填料)、蓝晓科技(层析介质)等企业,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其中,蓝晓科技除层析介质业务外,公司的固相合成载体成功进入礼来供应链,成为了礼来减肥降糖药物替尔泊肽固相合成载体的主要供应商,随着礼来替尔泊肽减重适应症的上市申请推进,蓝晓科技未来产品销售有望快速放量,值得关注。(固相合成载体是多肽固相合成法核心耗材)

 

但是,目前纳微科技、蓝晓科技估值不低,后续更多是交易性机会。

 

 

(资料来源:Choice数据)

 

总体来看,在国内GLP-1多肽类减重药市场火爆的情况下,产业链上中游企业有望率先获益。但目前包括药明康德、凯莱英、诺泰生物、圣诺生物、昊帆生物、蓝晓科技等大部分企业估值不低,后续更多的是减重药利好驱动下带来的短期交易性机会。

 

(如果看完文章有收获,希望点赞收藏,或者分享出去,前20名小伙伴可以免费读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