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猪价持续上涨,周期要反转?| 行研
2023-07-27 17:30

猪价持续上涨,周期要反转?| 行研

文章所属专栏 妙解行业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5:22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丁萍

头图 |视觉中国


核心看点:

  1. 猪价短期看反弹,反弹持续时间取决于压栏/二次育肥的持续情况;中期供给宽松,猪价看跌;

  2. 虽然猪周期并未反转,但并不意味着猪肉股没有投资机会。猪周期现在处于磨底中,虽晚必到。


猪价近期大翻盘,连续上涨6天,7月27日,生猪(外三元)价格为15.43元/kg,环比增加了0.55元/kg,这也提振了资本市场情绪,期间猪肉股板块也出现小幅上涨。

 



 

当下最受市场关注的问题是,当前猪周期是否反转了?以及如何看待猪肉股后市的投资机会?

 

猪价并未反转


近期猪价上涨主要是压栏惜售和二育导致的,当前行业供给严重过剩的局面仍存,短期看反弹,反弹持续时间取决于压栏/二次育肥的持续情况;中期供给宽松,猪价看跌。

 

(1)情绪支撑猪价上涨


近期猪价持续上涨,主要是养殖户惜售情绪提升,叠加二次育肥介入,产能释放缓慢,加大了供给短缺压力。

 

什么是压栏/二次育肥?压栏是指生猪已经达到出栏体重(110-120kg左右),养殖户却继续饲养,期望获得更高的利润;二次育肥是指养殖户购买正常的出栏猪对其进行再次育肥,养到150kg左右的重量。

 

两者均博弈的是未来1-2个月后的猪价,即短期压栏减少的供给会在1-2个月之后出栏时形成更大的供给,从而对猪价形成短期的冲击。

 

回顾历史,2022年5-10月,猪价超预期上涨,除了能繁母猪的去化,还有两个因素,一是因为2021年9-10月猪价低迷导致配种率断崖式下降(从5.65降至5.37),二是2022年5-9月出现压栏和二次育肥行为,导致期间生猪出栏大幅下降。

 

但之后,前期压栏和二次育肥集中释放也带来了较大冲击,带来猪价快速回落。

 

怎么评判该行为是否出现?我们需要看出栏均重,出栏均重越高,意味着市场惜售情绪越大。

 

本次压栏/二次育肥行为的出现,一是意味着养殖户看好1-2个月后的猪价行情;二是短期供给收缩,利好猪价;中长期供给增加,利空猪价

 

(2)如何看待猪价后市走势?

 

判断猪价的走势要看市场供需,而我国猪肉需求端较为稳定(略有萎缩),因此对猪价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供给端。

 

通常,我们是通过能繁母猪存栏变化来判断猪价走势,即后备母猪量决定14个月后的生猪供应量,能繁母猪存栏影响的是10个月之后的生猪供应量。

 

但这是长期供给,有利于提前埋伏,但容易出现趋势误判,实际上还有中期和短期的影响因素,且越短期,判断的准确率越高;此外,出栏量才代表供给,而非存栏。出栏量=生猪出栏头数*均重

 

总之,当下我们要判断猪价后市的走势,除了分析基础产能也就是能繁母猪存栏的波动之外,市场也会通过生产经营来进行调节,包括配种、提前出栏(被动和主动),也包括上述所说的压栏和二次育肥等,这种干扰会导致理论供给量与实际出现较大偏差。

 

先看能繁母猪存栏:农业部数据显示,国内能繁母猪存栏从2022年的5月开始环比增加,一直持续到了2022年12月,意味着供给宽松态势会持续至2023年11月。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258万头,为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3.9%,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其次,生产效率持续改善。自2021年12月至2023年5月,低效母猪逐渐被淘汰,以及配种效率提升,导致新生仔猪在2022年3月-2023年8月处于快速恢复的过程中,对应6个月后的生猪理论出栏边际增加(即2022年8月-2024年1月)

 

最后,目前已经出现了压栏和二次育肥行为,但很难重演去年的情景,主要是今年的猪价不会那么乐观。而且压栏和二次育肥虽然短期缩减了供给,但整体来看会导致供给增加。

 

因此,短期猪价看反弹,反弹的能否持续,需要观察此次压栏和二次育肥的持续情况,如果形成“压栏/二育起―—猪价涨——压栏/二育加重——猪价进一步涨”的循环,会驱动猪价短期持续反弹;中期来看,整体供给是宽松的,猪价看跌。


如何看待猪肉股的投资机会?


虽然猪周期并未反转,但并不意味着猪肉股没有投资机会。

 

短期:如果此次压栏和二次育肥的行为在持续,支撑猪价持续上涨,也会提振市场情绪,但风险较大,因为之后猪价冲高回落的概率较大。

 

中长期:猪周期目前处于第四轮周期(始于2018年6月)的下行末端,产业仍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市场买的是困境反转,尽管市场已经连续去化半年了,但由于去化幅度较低,并未开启持续上涨行情,当前核心逻辑看产业的去化幅度。

 

从2006年至今,我国共经历了三轮完整的猪周期,每轮周期大约历经4年,但本轮周期被大幅拉长,主要是环保政策以及非洲猪瘟清退了大量散户,500头以上的规模场出栏占比大幅提升,从2017年的50%提升至当前的65%。相比散户,规模场融资能力相对更强,亏损承受能力提高。

 

本轮周期的磨底时间被拉长,至于拐点何时来,还取决于后续的去化幅度。去化幅度越大,拐点出现得越早,否则越晚。

 

产业去化包括主动去化和被动去化,其中猪病(非瘟、口蹄疫、蓝耳病等)、环保政策等会影响被动去化;而资金链紧张,以及养殖户对后市猪价不乐观等会引起主动去化。

 

当前,猪病的影响较小,也未出现环保新规,那么产业后市能否加速去化主要看主动去化。

 

妙投认为,有两个因素会驱动后期产能加速去化。

 

一方面,猪价持续下跌,增加猪企资金链压力,倒逼主动去产能。

 

对于生猪养殖企业来说,现金流的亏损持续超过2个季度,那么企业经营活动就会出现困难,对于资产负债率很高的猪企而言,如果超过3个季度,财务危机是大概率要出现的。

 

很多猪企早在2023年一季度就开始亏损现金流,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新希望、新五丰和金新农等高资产负债率的猪企或将连续亏损现金流3个季度。

 

以上通过分析能繁母猪存栏变化、生产效率以及市场行为的干预,妙投认为,下半年生猪供给增加的,即猪价下探的概率较大。

 

当猪价进一步下跌,行业现金流持续损耗,行业对猪价预期逐步转向悲观,产能去化速度或进一步加快。

 

另一方面,仔猪价格开始回落,驱动母猪加速去化。

 

2023年6月以来,仔猪价格出现回落。根据补栏仔猪到生猪出栏需要5-6个月时间推断,当前补栏仔猪大致对应11-12月生猪出栏,说明养殖户对年末猪价的预期较为悲观,养殖户补栏动力不足。

 

博亚数据显示,上周(7月14日-7月20日)全国仔猪平均价格为25.91元/kg,环比下跌3.12%,出售20kg仔猪亏损,本周亏损105.40元/头,环比加重18.63%。目前部分规模场出售7kg左右断奶仔猪仍有盈利,但盈利继续减少,养殖端对后市预期不乐观,仔猪补栏积极性不高,有望倒逼行业主动淘汰产能。

 

总之,如果后期猪价下跌,增大猪企资金链压力,以及仔猪价格进一步回落,售卖仔猪出现亏损,产能就有望加速去化,迎来反转。

 

也就是说,猪周期现在处于磨底中,虽晚必到。当下我们需要关注去化幅度,以此判断好周期位置,把握投资节点。跟踪指标包括我国能繁母猪存栏、生猪和仔猪价格变化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照,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