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赵赛坡
头图 | 视觉中国
本期首先聚焦“热浪”:推荐一本探讨“热浪”杀伤力的新书、一篇分析气候变化是否随着高温持续而加速的长文;更进一步,“人类世”与地球的终结、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选择题等,构成一个危机四伏但又复杂的气候难题。
本期还将推荐以下主题的长文:
生成式 AI 是否会毁掉互联网?
为什么旅行是一种自我麻醉?
了解并学习 ACT,应对不确定性。
“More Reading, Less Junk”,欢迎开启本周的深度阅读之旅。
生成式 AI 是否会毁掉互联网?
最近上映的电影《碟中谍 7》里,一个名叫“实体”的 AI 程序成为大反派,他/她/它的目标是通过强大算力,收集、分析互联网上海量用户的信息,并渗透进各类安全机构、政府的内网,从而控制诸如导弹发射之类的系统,最终让人类世界陷入混乱。
电影的场景在一定程度上异想天开,编剧夸张了 AI 程序的能力,但如果把电影的部分场景与当下大量生成式 AI 程序的“秘密入侵”进行对比,却也能得到一些观察未来的有趣线索。借助这篇长文(链接、30 分钟阅读时长),你会真正感受到这种“秘密入侵”的巨大破坏力。
一方面,当下生成式 AI 程序就像寄生在海量网络数据层上的“寄生虫”,通过对数据的“贪婪学习”,不断进行“创造”;但另一方面,这些 AI 程序的“创造物”充满了抄袭、虚假信息,而且很多信息的错误都是隐性的,需要专业人士才能分辨出来。
与此同时,生成式 AI 程序的出现,也将冲击大量基于“人类创造”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从维基百科到论坛社区,从问答网站到搜索引擎,就像作者所言,“本质上,这是一场关于信息的战争”,一场关于谁创造信息、如何访问信息以及谁获得来自信息报酬的战争。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人类需要做好准备,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对未来产生影响。
人类世、热浪与地球终结的可能
“人类世”是一个地质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人类深刻影响地球发展的地质阶段。关于“人类世”的起点还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开始于工业革命,有的学者则主张 1950 年代才是起点,因为两颗原子弹爆炸以及大量核设施的出现,给地球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这篇《经济学人》的社论文章(链接、免费镜像、15 分钟阅读时长)抛弃上述争论,而是提出另一个尖锐命题:与其关注“人类世”的起点,倒不如花点时间思考“人类世”的终点。就像曾经的白垩纪一样,每个地质阶段都有其终结方式,“人类世”的未来无非有三种可能:
继续我行我素,“人类世”快速终结(想想现在的气候变化);
采取一定措施后缓慢地终结,比如延续一百年;
积极应对,“人类世”持续延续上千甚至万年;
在当下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里,“热浪(Heatwave)”成为最流行的词汇之一。2023 年 7 月,地球的平均温度再创历史新高,并还在持续中,但“热浪”是否就是气候变化加速的证据还存在一定争议,这篇长文(链接、免费镜像、20 分钟阅读时长)以冷静的视角和客观的图表,罗列出一系列引发高温,进而影响气候的可能原因。
无论气候变化是否会因为持续的高温而加速,一个无可争议的预测是:未来我们将迎来更多极端高温的日子。
关于高温与“热浪”的破坏性,我非常推荐这本新书 The Heat Will Kill You First: Life and Death on a Scorched Planet(亚马逊 Kindle 书店、14.99 美元)。
这本书以新闻记者冷峻的叙事方式徐徐展开,你会读到众多普通人的真实故事,他们的生活、生计乃至生命,最终被“热浪”所改变。在我看来,这本书还有两个值得关注的方面,其一,本书会帮助读者建立起对“热浪”的认知,就像作者所说,“热浪”不像地震或海啸那样具备可见的威力,以至于人们长期以来意识不到这是一种气候灾难。
其次,高温与“热浪”也会加剧社会不公平。富人们不仅可以通过采购昂贵的制冷设备进行室内降温,还会种植更多的树木营造适宜的社区小环境,而且富人们还会迁移到其他凉爽的地区。与之相比,一般民众或穷人则只能承受高温带来的各种社会与经济问题。
事实上,在应对诸如气候变暖等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人类社会需要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上进行权衡,这篇《经济学人》的社论(链接、免费镜像、10 分钟阅读时长)一针见血地指出,发展中国家将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角色,但他们也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到底是选择今天的贫困,还是选择明天的高温(热浪)?
反思旅行
当我们脱口而出“旅行”两个字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表达什么?这可能是一个无法回答或者刻意被回避的问题,但在这篇来自《纽约客》的长文(链接、免费镜像、35 分钟阅读时长)里,作者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作者认为,所谓“旅行”,更多的时候是在自我麻醉,路途上的风景并未触及到人性,也不可能改变生活,甚至旅行会展示自己最糟糕的一面。
这篇文章的论调多少有点反主流的意味,至少在中国,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之后,长期被压制的“上路决心”正在被逐步唤醒,但文章中的很多观点依然值得细心思考,比如,关于旅行能够改变生活的说法是非常虚伪的,改变生活的根本动力源自于自己,而非变化的风景或场所。
再比如,作者指出当下旅游者的困境:不断校正眼前的风景与大脑认知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现在信息非常发达,人们可以在上路之前了解众多目的地的信息,这些信息无形中构建起了一个对目的地风景的认知,于是,旅行的过程就变成了检验是否符合这些信息的过程。
更进一步,旅行从来不应该是神秘的事情,但在现实世界里,铺天盖地的广告与营销,将“旅行”与诸如“自由”、“生活”等同起来,仿佛没有旅行的生活就不是真正的生活,如果接受了这样的论述,大概率也进入到现代旅游业的商业逻辑里,通过金钱与移动——无论飞机、邮轮还是什么——制造出来的幻觉,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了解 ACT
作为一份独立内容产品的运营者,我的工作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本质上说,做这份内容产品也是一种创业,从内容制作到会员运营,从商业拓展到维持客户关系,每一个环节都会呈现各种可能,不同可能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压力也从四面八方袭来。
这也是我推荐这篇长文(链接、30 分钟阅读时长)的原因所在,如果你的生活或工作充满了一系列不确定性,并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妨跟着这位创业者的视角,详细了解一下 ACT(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认知与承诺疗法,缩写为 ACT)疗法,其出发点是帮助你拨开围绕在事情周围的各类谜团,让你真正意识到需要做什么事情。
这个方法的基本框架包括六个方面,我仅列举自己最重要的两个:
将思考与事实分离,这一点对我的冲击很大,通过分离,我们能够摆脱大脑中的惯性或定式思维,让事实影响思考,而不是反过来;
很多时候的思考都是关注过去和未来,很容易失去与当下的联系,这告诉我们,要把当下作为思考的起点或终点;
和很多方法论或疗法一样,这个理论框架听起来并不复杂,也很容易理解,但真正困难的方面是如何把上述框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与工作流程里,并且在不断尝试、训练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这些流程,从而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与工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