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六里投资报(ID:liulishidian),作者:投资报,原文标题:《易方达百亿医药基金经理杨桢霄:看未来三年,严肃医疗方向很多新产品将不断上市,带动营收和毛利回升》,头图: 视觉中国
易方达旗下医药基金经理杨桢霄日前在一场线上直播中,分享了他在医药行业上的投资理念与思考。
投资报资料显示,杨桢霄是医药专业出身的基金经理,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的研究方向同样在生物化学方面,毕业后即加入易方达任医药行业研究员。
杨桢霄2011年就加入了易方达,2016年开始正式管钱,目前近7年基金管理经验,共在管4只产品,总规模约100亿元。
杨桢霄所管理的4只基金全部为医药基金,代表作易方达医疗保健在近7年时间中取得了157.49%的总回报,年化回报14.7%。
数据:choice,截至2023.7.5
作为本硕博都是生物专业出身的基金经理,杨桢霄多年在投资和研究上一直专注于医药领域,实现了对A股、港股几乎所有医药公司的全覆盖;
对于美股医药的中概股以及一些新上市的企业,杨桢霄也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注。
我们梳理了杨桢霄的发言,从投资方法上来讲,他是在医药的大行业中,先从中观层面对行业做出判断,然后再沿着选择的方向,自下而上地选出符合自己投资思路的公司。
杨桢霄也总结自己的选股,他认为,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很多时候它重要的并非商业模式,核心在于医药公司本身的产品。
无论是创新药公司、医疗服务公司,还是医疗设备公司,核心都在于产品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从而是否能够产生好的效果、卖得好。
谈及对后续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杨桢霄认为,
看未来三年,严肃医疗方向很多新产品将不断上市,带动营收和毛利回升;此外,中国创新药将走出全球领先的药企。
接下来是整理提炼后杨桢霄分享的精彩内容:
1.绝大多数医药公司,它本质上是一个产品问题。
具体来说,无论你是卖药的,还是卖器械的、卖设备的、卖各种各样服务,它都是一个产品,产品能否卖好,取决于这个产品的效果究竟怎么样。
所以在研究过程当中,我们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对这些产品有一个很清晰的判断,这也确实是能够体现我们专业度的地方。
我们会做很多案头的研究……当然最后,我们还是要看这个产品的放量曲线是否符合我们的预期,看它的兑现度。
2.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上,未来比较看好严肃医疗呢?
未来看三年,很多新产品将不断上市,通过产品放量的形式,可能整个行业的收入和利润的增速都会比较好。
增量产品上来之后,它其实都是一些有创新属性的产品。
在定价上,整体来说,创新产品的毛利率还是要高于原有的那些存量产品。
所以从价格的角度来说,可能未来整个行业的毛利率水平都会慢慢提升。
从中观入手判断方向,再沿方向挑选公司
问:我们下一个问题是关于您的投资理念的。您是2011年就加入了易方达,可以说是在医药行业也有十几年的投资经验了,目前来看,您的投资理念是怎么样的?
杨桢霄:我从入行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我一直专注在医药行业的研究上,从最开始的医药研究员到现在的医药基金经理。
因为我足够专注,所以医药行业的大部分公司其实我都有看过,包括一些新的公司,我们都非常关注。
在投资理念上,整个投资框架我们觉得是自上而下跟自下而上做一个真正的结合。
这是什么意思?
所谓的自上而下,整个医药行业虽然听起来是一个行业,但其实它内部有很多很多的细分行业。
如果按照万德的分类,或者按照我们自己的分类的话,大概能分成十几个细分行业,而且这些细分行业之间也会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我们自上而下,就是要从中观的层面去做一个大的判断,
我们做了自上而下的判断之后,再去沿着的这个方向,寻找各种符合我们投资思路的公司,
自下而上地去判断各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护城河、产品周期等等各方面;最终构建出来一个真正的投资组合。
医药产业趋势一旦起来,它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
问:您在中观还有微观上面的判断,目前大概是怎么分配的?
杨桢霄:我刚开始管钱的时候,虽然当时也有一个中观的判断,但我自认为,中观的判断肯定是不到五成的,可能有20%、30%。
而且说实话,对于中观的判断,它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
你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看起来你不需要出去调研,你也不需要做很多的案头资料,但实际上它是很难的。
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你要不断地去思考这个方向的逻辑,大胆假设、提出问题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现在,我觉得中观的判断应该超过了50%,
我会花很多时间去认真地思考整个医药行业在几个方向,包括细分行业上,它未来的投资的性价比等等。
我觉得,最核心的还是在于整个医药行业,它其实是一个变化相对比较慢的行业,它的产业趋势一旦起来,它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中观、对于产业趋势的判断、到应用、到投资,
它会有4-6个季度,或者6-8个季度,甚至更长时间的这么一个投资窗口期,可以把它直接应用在我们的组合构建上面。
医药行业的三大类方向
问:目前来看,整个医药行业它可以分成哪几个大方向?
杨桢霄:医药行业它确实比较复杂,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大的方向。
第一个就是所谓的严肃医疗。
什么叫严肃医疗?
就是你身体不舒服,你生病了需要去医院看医生,就涉及到医疗服务公司。
你看医生的时候,医生会给你开诊断单,那就有体外诊断公司。
如果你真的不太舒服,他会开一些药,这里面有中成药,有创新药,还有仿制药。
当你真正会有些问题的时候,你需要去动手术,在手术的时候你会用到一些器械耗材,包括做各种检查,还需要医疗设备。
这是严肃医疗的方向。
它大部分都是在医院内发生的一些业务,这里面大部分收入其实是被医保所覆盖的。
另外还有一个方向,就是消费医疗。
就是其实你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只不过比如说我不想戴眼镜了,那我要去做屈光手术,把我的眼镜摘掉。
女生,可能会想去做一些医美,还有像正畸、种植牙等等这些。
在消费医疗领域,其实它不是跟疾病相关的,只不过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关,那它其实跟消费升级也是密切相关的,一些新的业态和细分行业在不断涌现出来。
当然我还要再补充一下,我们所说的严肃医疗,它其实也在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
一些新的产品的诞生,它会就诞生出来一些新的细分行业。
所以在这两个大方向上,它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各种各样新的细分行业的分支。
在这两个大的方向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所谓的医药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可能跟普通人接触的更少一些,因为它基本上都是To B的业务,它的下游客户大部分都是一些药企或者医疗设备公司等等。
那它相对来说就更符合制造业的特征,比如说它的资产很重,它要去服务好B端的客户等等。
那这里面,一些细分行业,包括最开始的原料药的生产,还有像最近几年比较热、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CXO行业,还有一些医疗设备、医疗器械上游的零部件制造厂商等等。
所以大概可以分成严肃医疗、消费医疗,还有医药制造业这三个大方向。
绝大多数医药公司的核心在于产品
问:医药行业的专业度其实是非常高的,自下而上的选股究竟该怎么做?您一般会怎样去判断一家企业是否符合您的预期?
杨桢霄:最核心的就是,医药行业的公司,它其实不是一个商业模式问题,甚至不是一个财务报表的问题。
绝大多数医药公司,它本质上是一个产品问题。
具体来说,无论你是卖药的,还是卖器械的、卖设备的、卖各种各样服务,
它都是一个产品,产品能否卖好,取决于这个产品的效果究竟怎么样。
所以在研究过程当中,我们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对这些产品有一个很清晰的判断,这也确实是能够体现我们专业度的地方。
我们会做很多案头的研究,看创新药的时候会去看一些论文,
也会去看这些产品的市场空间、产品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它的技术壁垒等等。
当然最后,我们还是要看这个产品的放量曲线是否符合我们的预期,看它的兑现度。
我觉得对于大众来说,其实也可以尝试从这个角度去感受一下,
比如说你去做医美,你可能会遇到一个你非常喜欢的产品,那可以去看看这个产品它为什么卖的这么好?
为什么你很喜欢?是不是有很多人像你一样都很喜欢?
那有可能会发现一个比较好的公司。
不同公司,它选择的指标其实是不太一样的,涉及的面很多,
包括公司治理、估值、景气度、业绩兑现度等等。
而且,有的公司它的市值非常小,基金规模大的话,你就很难重仓持有,所以它还额外受到流动性的限制。
我们对于重仓公司的要求就会更高一些,或者说要高很多,需要自下而上地去考虑各种因素。
包括它的核心竞争力,它的壁垒、现在的景气度、估值,包括公司在历史上的兑现程度等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去来评判这个公司能不能成为重仓股。
严肃医疗产品放量,行业毛利率预期将提升
问:杨博士提到可能医药行业在过去三五年都是处在青黄不接的阶段。您认为目前来看,或者说从中长期的角度,医药行业它未来的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您比较看好哪个大方向?
杨桢霄:现在在这个时间点,这个位置上,我是非常看好整个医药行业的。
我也说,过去三年青黄不接,那正好未来三五年,可能就是一个春意盎然、不断去生长、整个行业快速发展的这么一个时间点。
在当下,我是比较看好严肃医疗的。
可以在这儿给大家展开讲一讲。
我之前也提到严肃医疗,它其实就是医院端,包括各种药品、体外诊断、医疗设备、器械、耗材等等。
在这个方向上,过去几年,仿制药的集采对它们的价格都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导致很多存量的产品下滑比较大。
那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上,未来比较看好严肃医疗呢?
我们觉得,价格下降对于存量的影响慢慢已经过去了。
实际上,在过去三五年,整个行业也储备了很多很多的新产品。
未来看三年,很多新产品将不断上市,通过产品放量的形式,可能整个行业的收入和利润的增速都会比较好。
再具体来说,这个行业,长期来看它会有什么样的驱动力?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大家提到医药行业都会提人口老龄化。
当然人口本来它应该是个慢变量,但是你要知道,1960年-1965 年是中国的婴儿潮,在 1963 年的时候我们有 3000 万出生人口,今年是 2023 年,正好他们已经 60 岁了。
所以婴儿潮的 60 后,婴儿潮的这批人,他们开始退休了,他们开始步入 60 岁以上的年纪。
而在这个年纪上,对于整个医疗行业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
我觉得,这是从中长期来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个增量的红利。
另外大家可能也会注意到一个情况,就是过去三年,我们看到很多公立医院在大肆的扩张。
很多公立医院建了很多新楼,或者建了很多分院。
这当然是因为国家自上而下鼓励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希望能够满足老百姓看病的需求。
过去三年,整个医院的发展其实也从供给端,给我们带来了医疗就医条件的提升,这种提升它也会拉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所以人口老龄化还有医疗的新基建,这两方面都会从中长期利于整个医院端的发展。
严肃医疗在量上面就比较受益于这两个扩张。
问:那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在量上面的扩张,它弥补了严肃医疗在价格上面的下降?
杨桢霄:它不仅是弥补了价格上面的下降,
原来的存量产品它确实价格下降比较多,但是增量产品上来之后,它其实都是一些有创新属性的产品。
他们在定价上,整体来说,创新产品的毛利率还是要高于原有的那些存量产品的毛利率的。
所以从价格的角度来说,可能未来整个行业的毛利率水平都会慢慢提升。
中国的创新药公司,终将成长成全球领先的药企
问:那我们来看一下杨博士的一些相关产品。从您的持仓来看,我也发现,您在创新药这一部分的投资是比较多的,为什么会如此的坚定投资这些创新药企呢?
杨桢霄:确实如你所说,我们一直比较坚定的投资创新药。
一方面就是,我们比较看好严肃医疗这个方向,
创新药和器械耗材、IVD、体外诊断等等一样,都属于严肃医疗大方向下面。
它的发展逻辑,跟我之前讲过的我们为什么看好严肃医疗是类似的,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但是另外一点,我们更加看好创新药的原因是在于,我们相信这些创新药的公司,它终有一天能够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公司。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几年,中国的创新药公司的发展是比较迅速的,
有很多国产的创新药源源不断在做临床,在上市,而且他们也在出海。
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中国国产的创新药产品在美国已经成功上市了,并且从全球角度来说,都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基础科研领域再加上产业界的发展,
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我们也能投到真正能够和全球大药企一较高下的创新药公司。
对于创新药,核心还是要研究这个产品,因为创新药它的估值体系和传统药企不太一样。
因为它没有盈利,一般都是亏损,
所以它也没有什么PE 之类的估值方法,它更多的是用 DCF ,就是现金流折现的方法来估值的。
那这个时候,你基本上要评判这个产品本身价值的大小,而同时,还要评判处在临床当中的产品,它上市的成功概率。
我这里再多说一点,因为我本身是学生物医药背景的,所以我也能够感受到这几年中国在基础科研领域的进步。
我举个例子,我博士期间的导师,他自己现在也成立了一家创新药的公司,他做的就是全球首创的药,因为那个靶点都是他自己发现的。
我觉得,类似我导师这样的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去参与创新药的发展,这也反映了中国在基础科研领域的一个提升。
终有一天,我们在基础科研领域的突破会落实到产业上的发展,最终去做出来全球最好的创新药。
在管四支产品可投市场不同
问:目前易方达医药团队的架构是怎么样的?您目前管理的产品,有些什么区别?
杨桢霄:在研究员层面,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医药小组,这里面有 5 名研究员。
除此之外,我们之前还有一些老的医药研究员,他已经升上去做基金经理或者基金经理助理了,但平常的沟通交流也会非常多。
另外我们还会以小组的形式,和宏观、和消费组互相沟通交流。
关于我管理的几只产品,我先说一下它的共同之处。
我管理的虽然有四支产品,但是它本质上都是医药行业基金,所以我们还是基于对于整个医药行业的判断,来去构建各个产品的实际组合。
只不过就是说,因为这些产品在基金合同上,包括可以投资的市场不同,它会有一些区分。
我具体介绍一下,像我管理时间最长的易方达医疗保健基金,它是一支只能投 A股的基金,所以就专注在A股的医药行业投资。
第二支是易方达医药生物,
它是一支既可以投A股,也可以通过港股通去投港股的一支基金,所以我们在港股上面会有差不多一半的仓位。
第三支是易方达全球医药,
它是一支 QDII 基金,它对港股市场和美股市场都可以投资,所以我们在港股、还有美股上面投资的仓位会更多一些。
第四支是易方达大健康基金,
它也是一支 A股基金,现在是由我跟许征共同来管理的一支基金。
在具体选股上,我们中观的观点都是一样的。
但是一些细分行业,比如说创新药行业,它很多公司都是在港股上市的,还有一些是在美股上市的。
那些能投港股、能投美股的产品,它在创新药的配置上面就会更重一些,因为我们相对更看好创新药的发展。
而只能投A股的基金,因为有很多想投的创新药在港股美股你投不了,
所以,我们会投一些仿制药、转型创新药的公司,或者投一些器械、耗材之类的公司来弥补创新药的仓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六里投资报(ID:liulishidian),作者:投资报,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照,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