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三年扭转携程颓势,吞并强大竞争对手,梁建章做对了什么?
2017-01-05 19:13

三年扭转携程颓势,吞并强大竞争对手,梁建章做对了什么?

文章所属专栏 深案例

全文9025个字符,分为三大部分:前传、“三件事”、新的开始,建议阅读时间18分钟。


(声明:本文数据和信息皆引用自公开财报和报道,文章未经过携程确认。)




本案例值得思考的问题:


1、行业老大在遭到后来者群起而攻之时,前者应该如何攻、如何守?如何反守为攻?企业家应该在哪些层面去思考与制订策略?


2、竞争中洞察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强弱项的重要性。


3、如果说携程梁建章做对了什么,那么反过来看,去哪儿庄辰超、艺龙崔广福等人“没有做对”什么?


2016年11月16日, 携程宣布任命孙洁为CEO并进入董事会。携程董事会主席、前CEO梁建章将担任执行董事会主席,专注于公司的创新、国际化、技术、投资和战略联盟。

 

梁建章,1969年生于上海,复旦少年班毕业后赴美留学,20岁获硕士学位后在硅谷工作了十年。1990年归国,与3位伙伴创立“携程旅行网”;2003年,携程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2006年,梁建章离开如日中天的携程赴美继续深造;2011年,获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领域包括创新、创业和劳动力市场。

 

2012年,“移动转型”大潮当前,携程行动迟缓,面对OTA新秀去哪儿的挑战有些措手不及。1月,携程股价收于12.52美元,6月收盘价仅为6.24美元,半年不到市值竟被腰斩。

 

2013年初,梁建章临危受命重掌携程。


值得注意的是,梁建章回归的基础是股东的期望和对携程的感情。他本人持有携程股票极少,而且没有“超级投票权”或者“合伙人计划”这点与刘强东截然不同)。


管理层合计持股不过几个百分点,而股东的心是“脆弱的”。这意味着,如果梁建章不能很快扭转携程的颓势,很有可能失去资本的支持成为新浪“王志东”。


外有强敌、内有隐患,梁建章当时是在“走钢丝”,搞不好“一世英名将付之东流”。


2015年,携程成功并购艺龙、去哪儿,警报解除。


三年内拿下斗志旺盛、已成气候的诸位竞争对手,这样的案例在中外互联网圈十分鲜见。梁建章做对了什么?

 

前传


一、功成身退

 

1999年5月,梁建章、沈南鹏、范敏、季琦等四人创办了携程。当时,经常“自助”出行的商务、休闲旅客,在住宿与机票预订方面获取信息的局限性很大,享受的服务水准较低。

 

携程的宗旨就是在旅客与酒店、民航间架起桥梁,为双方提供高性价比的信息交流平台。


携程的业务属于旅游电子商务范畴,电话呼叫中心和互联网技术的日臻成熟,是其成功运营的基础。

 

由于填补了空白,携程的服务受到市场热烈欢迎,收入呈几何级数增长。2000年收入691万元,2001年达到4638万元,2002年突破1亿元。但这是一个“烧钱”的行当,高产出意味着高投入。头两年携程亏损很大,仅在管理、营销及软硬件上的投入,就比运营毛利还多5139万元(上的都是惠普、戴尔的一流硬件)。若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携程人的创业之旅早已终结。

 

2003年,携程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OTA第一股。

 

2006年携程营收7.8亿,占OTA市场的56%,市场份额18%的艺龙构不成威胁。

 

梁建章从CEO位子上离职前后,携程另一位创始人沈南鹏辞任CFO投身VC,艺龙创始人唐越也“全身而退”。他们共同的心态是:激动人心的年代已经过去,中国OTA无战事、没故事。

 

时年37岁的梁建章选择功成身退,去追求他认为的更有意义的事。

 

二、临危受命

 

梁建章离开不久,艺龙CEO几易其人,换上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崔广福。上任后,崔广福一方面削减携程创造的、但已经过时的“线下发卡”团队,把营销主战场放在线上。另一方面,根据艺龙自身实力,集中力量主攻酒店预订,打出“订酒店、找艺龙”的口号,不惜拖住携程打价格战,号称“比携程贵就赔3倍差价”。

 

在崔广福的主持下,艺龙业绩蒸蒸日上:酒店预订间夜数从2008年的400万,增至2011年的920万。同期净利润逐年攀升,2009年1990万元、2010年2063万元、2011年3927万元。2012年Q2,艺龙营收同比增幅125%。同期,携程营收同比增速仅为17%,净利润下降37%。

 

虽然艺龙的间夜数、营收等指标与携程仍有很大距离,但“重点进攻”的威胁显而易见。

 

不过,艺龙还算不上携程的头号对手。2013年回归后,梁建章曾公开表示:去哪儿网是最大的竞争对手。

 

百度控股的去哪儿异军突起,将携程拉下“机票预订第一”宝座。2013年去哪儿在纳斯达克上市后,颇爱资本市场青睐,市值很快飙升到30亿美元以上。

 

此后,去哪儿一边扩大在机票预订业务上的领先优势,一方面在酒店预订领域发力,试图重复“机票战役”中的胜利。果真如此,携程将失去OTA龙头地位。

 

除了去哪儿、艺龙,淘宝、途牛、同程等玩家也跃跃欲试,大家都把携程超过50%的市占率当“唐僧肉”。

 

时值中国互联网“移动转型”关口,去哪儿在移动端已较其它OTA先行一步。沿“鼠标+水泥”之路不紧不慢行进的携程,可能会拿不到“船票”,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弃儿。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3年2月,携程旅行网任命梁建章为董事会主席兼CEO。

 

与乔布斯回归苹果有几分相似,梁建章在携程并无多少股票、也不图CEO薪酬,而是不想看到自己创立的企业衰败。

 

回归携程后,梁建章做对三件事,三年不到就力挽狂澜。

 

哪三件事

 

第一:死磕

 

在正式回归前,梁建章已开始参与反击行动。2012年7月,梁建章主持召开董事会,宣布投入5亿美元开展促销,矛头直指艺龙。

 

从此之后,“死磕”成为梁建章的基本方针,即凭行业地位、资金实力与对手血战,直到对方无法承受。

 

尽管“携程一直流淌的是盈利的基因”,梁建章却并不介意牺牲当前利润,甚至亏损。

 

1) 营收:保持龙头地位

 

2013年Q1,携程、去哪儿、艺龙营收分别为12.28亿元人民币、1.83亿元人民币、2.31亿元人民币,携程为去哪儿、艺龙营收之和的297%。

 

2013年到2015年,去哪儿营收增速最快,2015年Q4达12.9亿元,略微超过三年前的携程。

 

携程的死磕,保住了营收增长,2015年Q4达30.32亿,为去哪儿、艺龙之和的190%。

 

在一个垂直领域,当第一名营收比第二、第三名之和还要高一倍时,前者龙头地位稳固。

 

 

2)产品及市场费用:以规模碾压对手

 

推动营收增长的动力是产品及市场方面的投入。

 

2013年Q1,携程、去哪儿此类支付合计分别为5.35亿和1.15亿,占各自营收的44%和63%。

 

一年后的2014年Q1,此类支付分别达到8.7亿和3.58亿,携程同比增幅为62.6%,去哪儿为211.3%,增幅都相当惊人。

 

到“决胜”阶段的2015年Q3,两家此类支付分别达到16.7亿和13.6亿。由于携程享有规模优势,虽然支出金额比去哪儿高22.4%,但占营收的比例保持在50%一线;而去哪儿则没有这样的从容,2014年Q4产品及市场费用一度相当于营收的170%。随着营收增长(分母变大),这个比值有所回落,但到2015年Q3仍达103%。

 


注1:OTA财报中“产品费用”(Product development)不仅包括每家互联网公司都有的研发成本,还包括整合线下资源的相关支出。


注2:在计算去哪儿产品及市场费用时,涵盖了“资源费”、“百度知心搜索”等支出。


注3:包含量股权激励成本。

 

3)酒店预订:主战场完胜

 

“机票预定订”被去哪儿夺走并没有伤及携程根本,但酒店预订决不能输。

 

这个领域的主要参与者是携程、艺龙和去哪儿。三方都付出极大代价,携程保住了龙头地位,成为决胜的关键。

 

2015年,携程、艺龙、去哪儿酒店业务营收分别为46.2亿、14.1亿和9.7亿。三家酒店业务总收入为70.6亿,携程占比达65%(2014年为71%)。去哪儿的份额则从8%猛增到21%,从携程抢了6个百分点,从艺龙夺了7个百分点。



近年来,OTA都不在财报中披露间夜数,但外界可以通过早年公布的数据及每期披露的同比增长率进行推算。据推算,2015年,携程、去哪儿、艺龙三家的酒店预订间夜数分别为9400万、7300万和4300万。携程有惊无险地保住了老大地位。



 注:以携程为代表的OTA和以去哪儿为代表的平台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2014年Q4,去哪儿酒店直销占已比达三分之二;携程未披露销售细节,估计七成为直销、三成为平台销售。平台销售约1800万间夜,相当于艺龙、去哪儿酒店预订业务量之和。艺龙940万间夜全部为直销

 

4)机票/交通票:侧翼寸土不让

 

艺龙专注酒店预订本是无奈之举,订酒店找艺龙,订机票爱找谁找谁!

 

携程不可能象艺龙那样对待机票业务,虽然是侧翼,也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梁建章一如既往地重视机票业务。唯一的调整是机票预订量被去哪儿超过后,它将机票、火车票、汽车票预订合并为“交通票业务”。估计后两项业务带来的营收不多,提出“交通票”概念为的是避免与去哪儿直接比拼机票预订张数的尴尬。

 

值得注意的是,携程机票/交通票业务的收入始终数倍于去哪儿。2013年Q1,携程订票业务营收4.57亿,为去哪儿的3.7倍;2015年Q3,携程、去哪儿订票业务营收分别达到12.1亿和6亿,携程仍为去哪儿的2倍以上。


酒店预订死磕,机票业务咬住,交通票营收保持在对手的两、三倍,携程寸土不让。

 

5)累计净盈亏:秋后算账净赚33.5亿

 

2013年之前,携程是OTA领域唯一的“现金牛”。2009至2012年四个财年累计净利润达34.9亿元,其中2010年、2011年均超过10亿元。

 

2012年下半年,梁建章正式回归前已经主导携程董事会批准“价格战”。因此,2012年携程利润跌至6.9亿,同比下降36.4%。

 

以2013年Q1为起点,分别累计三家的盈亏,直到2015年Q3“终战”,携程累计盈利33.48亿,相当于同期营收的15%。换言之,在与去哪儿、艺龙殊死战斗的11个财季,携程保持了15%的净利润率。

 

恶战近三年(2013年Q1——2015年Q3这11个财季),秋后一算账:去哪儿、艺龙累计亏损分别为41.93亿和11.47亿,分别相当于同期营收的76%和38%。携程净赚33.5亿,平均每年赚11亿!


注:2015年Q3携程利润中包含投资途家的收益确认(24亿元),虽属“非经常性损益”但也是梁建章“战果”,所以不应当剔除。

 

虎嗅点评:两强相争勇者胜

 

在相当程度上,营收增长是用钱砸出来的。两强相争勇者胜,在携程、去哪儿、艺龙三家熬战中,取胜的关键是谁敢、谁能砸更多的钱。

 

梁建章与庄辰超都是勇士。后者之勇自不待言,而梁建章之勇表现在敢于摘下携程“绩优股”的桂冠,暂时压制“盈利基因”坚决地打价格战、补贴战。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吴志祥曾亲口讲过同程参与价格战的心态:“我现在1万间夜,每单补贴10元,能够做到2万间夜,20万换来100%的增幅。假如携程同期有10万间夜,要保持市场份额也每单补10元,结果花掉100万,在投资人眼里还是原地踏步。”

 

携程不仅穿鞋,还是高档进口皮鞋,与光脚者到泥地里撕打需要极大的勇气。假如不全力应战,凭借十几年打造的品牌、长期的合作业务伙伴和忠诚的用户,营收还是会有一定增幅。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营收出现下降,仍可赚得丰厚的利润。而与“小狼崽子”打价格战不仅“跌份”而且损失惨重,业界怎么评说?投资人会有什么反应?

 

暂时放弃财务导向,跟进对手的各种挑衅,某竞争对手的高管说“我们吓了一跳,携程居然开始返现,甚至返的比我们还多。梁建章这是要把过去10年的利润全部拿出来返掉!”

 

如果双方都是勇者,那就要比“本钱”了。于是,在品牌、营收规模、融资能力等方面均占优势的携程取得最终胜利。

 

第二:连横

 

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后来居上的秦对六国构成威胁,于是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因六国南北相接,该抗秦策略被称为“合纵”。秦国针锋相对地实施“连横”战略,与六国分别结盟,瓦解抗秦同盟。

 

OTA领域的苏秦是崔广福。2013年,梁建章说去哪儿是头号对手,阿里只是四号或五号。那么,梁建章心目中的二号、三号、四号对手是谁,是艺龙、途牛、同程?不管怎样,艺龙应该会占一个位置。

 

崔广福从艺龙的实际能力出发,认为应当专注于酒店预订业务。但用户需要的是一站式服务,希望一个APP就能搞定酒店、机票和景点门票。于是崔广福到处游说,希望二线、三线OTA联合起来,发挥各自在细分领域的专长,共同对抗携程,不就是当代的“合纵”吗?

 

梁建章重归携程后,迅速实施了横跨整个产业的系列并购、参股,让竞争对手无法抱团,正是当代的“连横”。

 

合纵家崔广福、连横家梁建章最戏剧性的正面冲突发生在2014年:4月17日艺龙与同程宣布“艺起同行”,前者专注酒店预订,同程主攻景点门票。合作宣布当晚,吴志祥收到携程高层短信说梁建章想到苏州来谈谈。面对曾经惨烈拼杀的对手伸过来的橄榄枝,吴志祥表现出商人的理性和精明,“谈呗,何况是来苏州谈”。

 

次日,梁建章一行从上海驱车赶往苏州,谈判在距离高速出口比较近的维景酒店举行。粱建程说:“拼下去会很惨,合作可以双赢”。吴志祥说:“把你的门票业务给我”,梁建章说:“可以,但我们得参点股”。吴志祥说“我们想独立发展”。梁建章说:“我们支持”。至此,合作的大方向已经定了下来,双方仅用了两个小时就商定了各项事宜。携程投资同程2.2亿美元,对应估值为36亿美元,较一年前腾讯投资同程时溢出80%。

 

根据协议,同程向艺龙赔付了 3000万违约金。崔广福以精神胜利宣称:与同程合作不如拿3000千万违约金划算。

 

除了参股同程、拆散“艺起同行”之外,携程还在途牛上市前闪电投入5000万美元。

 

梁建章对连横之道运用得越来越娴熟。从2015年底开始,海航、南航、国航先后开始封杀去哪网,加入的航空公司和封杀的对象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2016年3月1日,去哪儿宣布组建航空公司。4月21日,携程宣布向东航投资30亿并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相当于在四大航东公司为首的“合纵”联盟上撕开了一个“连横”的大缺口。

 

当时根据携程与东航的协议,“双方将充分利用各自资源,通过IT及旅游产品研发、技术对接、业务整合等合作,向市场提供更具竞争力的综合旅游服务产品。双方将集中发挥资源、渠道、研发、营销等优势集合效应,在低成本出行、IT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并在国际机票销售、运价搜索展示、平台供应商管理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虎嗅点评:“不投亏损企业”不是教条

 

史玉柱曾说企业不赚钱就是危害社会,梁建章想必有同感。

 

但在过往三年中,携程没少投资亏损的企业——艺龙、途牛巨亏损、同程也不赚钱,去哪儿的亏损甚至超过营收。

 

虽然携程流淌着“盈利的基因”,但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可以牺牲眼前的利润,对参股/收购亏损企业并无“心理障碍”。

 

OTA风烟刚刚平息,梁建章喊出“携程不投亏损企业”,这是价值观而不是教条。梁建章不会认为巨亏的途牛、去哪儿们是好企业,参股是权宜之计。

 

第三:善用资本力量

 

1)与投资人周旋

 

国内外许多互联网公司的控制权都由创始团队掌握。马云虽然仅有8.9%股权,却通过“合伙人计划”实现了对阿里的控制。刘强东借助过A、B类股票,控制京东的多数投票权。

 

携程、艺龙、去哪儿三大OTA均非创始人控股。艺每大股东Expedia持有65%股(投票权82.4%),崔广福是职业经理人。去哪儿网第一大股东百度持股比例亦超过60%。而携程股权比较分散,高管持股合计不到7%,这是梁建章的一块心病。

 

自古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同样,管理层没有充分自主权,很难在商战中获得胜利。许多人不知道,艺龙账上有一二十亿现金,但支配权在大股东手中。先在美国做“短期投资”,因美元贬值而连年亏损。账面的巨额资金不仅没有促进业务的拓展,数千万“汇兑损失”反而拖累了艺龙的业务。后来换成人民币,用途还是投资理财。艺龙在望京9000平米办公场所一直是租的,每年房租支出数千万。美国科技公司早年的理念是不买房、不置地,以免“变重”,但在中国不合时宜。中国老大妈都明白的道理,崔广福不可能想不到,却无能为力。

 

        (艺龙租用的星科大厦)


相比之下,梁建章与投资者周旋得相当成功,这与个人魅力、沟通技巧等多种因素有关。


三年间完成多笔大额投资、不惜血本的价格战……虽然无从知道内情,至少外人看不出来梁建章遭到股东掣肘。


更有意思的是,与去哪儿、艺龙儿鏖战正酣的2014年9月,携程一掷30.5亿元买下“凌空SOHO”近一半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单价3万元出头)。看看这两年上海房价的走势,携程买办公楼绝对是“赚翻了”。


(携程购置的凌空SOHO)


不要小看办公环境,30亿购置气势非凡的办公大楼,不仅提振员工士气,还给竞争对手强大的心理压力。


2)战略投资

 

回归后,梁建章进行了密集的投资。2014年报披露了部分项目:

 


2015年的大动作有:5月战略投资艺龙网;10月与百度达成股权交易投资去哪儿网。

 

进入2016年,携程布局加快:1月1.8亿美元投资印度MakeMyTrip,2月注资众信旅游,4月 30亿入股东航。10月以来更连放大招:接下旅游百事通5000多家门店;将公寓民宿业务注入途家(以资产换取股权增加);14亿英镑收购天巡(Skyscanner)。

 

这些都是完成的、披露的投资项目,备选项目恐怕数倍于此。即便职业投资家,这三年的工作量也很饱满。说明梁建章把相当大的精力花在战略投资上。

 

很难说具体哪项投资对胜负产生影响,但携程至少在声势上、心态上占了上风。好比说,梁建章使用了“分身术”,一个“化身”与对手短兵相接进行“肉博战”,另一个“化身”飞起来进行“空中打击”。身陷“地面战场”的艺龙、去哪儿束手无策。

 

3)资本决胜

 

2015年5月,Expedia宣布将其持有的62.4%的艺龙股份出售给携程控股(出资4亿美元)、Keystone Lodging Holdings Limited、Plateno Group Limited (均为铂涛集团关联公司)以及 Luxuriant Holdings Limited。


交易完成后,携程持有艺龙约37.6%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崔广福在内部邮件中称“我们换老板了”。梁建章在邮件中称“艺龙在多年业和我们的竞争中锻炼出一支充满斗志、韧劲和战斗力的团队。”


2015年10月,百度宣布将向携程出售1.9亿股去哪儿股票,同时携程向百度增发新股作为对价。交易完成后,携程获得去哪儿50%股权(投票权为45%),百度则成为携程第一大股东(投票权为25%)。

 

最终,梁建章在资本层面锁定了胜局。吞并两大对手、与百度、铂涛等结盟、顺带解决携程股权过于分散的问题,两宗交易一举三得。

 

新的开始:梁建章并未激流勇退

 

根据“稀缺资源”的不同,中国互联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稀缺的是线上资源。十几年前搭建像模像样的网站对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的要求曾经高不可攀,唯有张朝阳等海归人士才有底气办网站、才能从投资人拿到启动资金。只要网站建起来基本上会有一番作为。

 

在这个阶段,由于团队优秀、赢利模式清晰而且“四君子”中的沈南鹏投行背景深厚,因而总能在需要的时候融到钱。当年携程搭建网站用的都是惠普、戴尔的一流设备,还设立了24小时电话呼叫中心,强大的线上能力让携程成为OTA的翘楚。

 

第二阶段稀缺的是流量。此时搭建网站已不构成瓶颈,互联网公司深切感到流量是“生命之源”,最怕的是被“淹没”。BAT之所以牛到今天,根本原因是拥有庞大的自然流量(Organic Web Traffic)。由于旅行属于低频需求,酒店、机票业务难以建立稳定的自然流量,不得不依靠外部导流,携程的效益开始落后于BAT。

 

但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逐渐改变了流量格局,携程、去哪儿、艺龙先后在移动端发力,通过APP获取“一手流量”。以携程为例,APP累计下载量已超过23亿,移动端交易量占比达到70%。

 

第三阶段稀缺的是有效整合线下资源承接线上需求的能力。此时人们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已经产生依赖,任何事情都倾向于诉诸网络,携带“物理需求”的流量出现“井喷”。十几年前网络主要功能是呈现信息以供浏览,用户很少想到让网络为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比如送份晚餐、打扫一下房间。

 

由于行业天然属性,OTA行业率先进入第三阶段。

 

携程财报中“产品费用”(Product development)不仅包括每家互联网公司都有的研发成本,还包括整合线下资源的相关支出。2013年Q1,携程产品费用仅为2.33亿(剔除股权激励成本),占同期营收的19%;2014年Q4,产品费用飙升至7.49亿,占到营收的37%;2016年Q3,产品费用占营收的比例回落至27%,但绝对值高达15.2亿。

 

在第三阶段,流量的重要性开始下降,而OTA由于整合线下资源的先行优势,在具备通过移动端获得自然流量的能力之后,或许有机会“翻盘”。

 

回过头来想,“鼠标+水泥”不就是O2O吗?“鼠标”代表Online,“水泥”就是Offline钢筋水泥建成的酒店了。携程从第一天开始做的不就是“酒店+互联网”吗?

 

携程计划在2020年完成1.2万亿至1.4万亿GMV(交易总金额),果真如此的确可与BAT比肩了。“BATX梦想”大有希望,梁建章不会急流勇退。

 

梁建章结束了什么时代?

 

如果以梁建章的角色变化标志某个时代的结束,那么结束的是“OTA洪荒时代”。没有技术含量的价格战,短兵相接地玩“前台切客”,还有各种各样的“口水战”,这些战法不仅low,而且效果越来越差,在地面上打来打去无济于事,决定胜负的力量可能来自天空或者海洋。

 

再说投资者已趋于理性,烧钱换流量、亏损换营收的把戏越来越没有市场。据说有VC对创业者喊“少侃日活月活,没我的钱你怎么活!”

 

“在线旅游”这个概念已经难以涵盖携程、阿里旅行、万达旅行、港中旅们的属性,他们之间比拼不是谁能烧多少钱,而是战略布局能力。

 

阿里、万达的实力不必赘述,国资委直属的港中旅也不可小视,可惜目前来看它们团队中尚没有梁建章这样的人物。下一轮比拼会更加精彩。


读完再次思考:


1、行业老大在遭到后来者群起而攻之时,前者应该如何攻、如何守?如何反守为攻?企业家应该在哪些层面去思考与制订策略?


2、竞争中洞察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强弱项的重要性。


3、如果说携程梁建章做对了什么,那么反过来看,去哪儿庄辰超、艺龙崔广福等人“没有做对”什么?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