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华为系”基金经理,业绩靠谱么?
2023-07-05 14:32

“华为系”基金经理,业绩靠谱么?

文章所属专栏 基金研究精选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7:51

头图|视觉中国

作者|刘国辉


“前些年还很少,最近几年华为、腾讯这些大厂出来做基金经理的越来越多了。”一位曾在IT大厂工作过的基金经理如此表示。

 

今年上半年AI驱动下,TMT板块成为最亮的仔,重仓TMT的基金经理业绩普遍非常突出。观察这些重仓TMT的基金经理可以发现,多位基金经理有知名IT企业从业背景。其中华为背景的基金经理居多,尤为引人关注。

 

上半年业绩冠军诺德基金周建胜曾在模组行业龙头芯讯通任手机软件工程师,2010年-2014年在华为任软件工程师,之后转战私募,2019年加入诺德基金,目前任诺德新生活基金经理,今年上半年收益率达75%,同类排名全市场第一

 

最近因为自嘲“业绩差时就回家多做家务,老婆少骂一点”而出圈的德邦半导体产业基金经理雷涛,截至6月26日产品收益率48.25%,同类排名9|3534。雷涛毕业于上海交大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曾任职于华为,后在卖方做研究,2021年6月调入德邦基金任基金经理;

 

创金合信基金刘扬也曾在华为任职超过4年,任全球技术服务部网络规划经理,此后曾在券商和保险资管任职,2021年加入创金合信基金,管理了软件、芯片方向的主题基金,截至6月26日产品收益率分别达到35%、28%左右,同类排名均在前5%。

 

除了华为贡献的基金经理,今年的绩优基金经理中,还有多位曾在中国信通院、惠普、同花顺、上海文广等知名机构任职。今年业绩回暖的蔡嵩松,其实也有实业经历,在中科院计算所获得芯片设计博士学位后,曾经在半导体企业天津飞腾从事研发工作。

 

有实业背景的基金经理数量其实占比很少。基金经理大多是毕业后进入到卖方或者直接进入买方,从研究员做起,逐渐成长为掌管资金的基金经理。最大比例的基金经理是从券商研究员做起的,之后转到公募、私募、保险资管等买方,如刘彦春曾经在汉唐证券任研究员,后来在景顺长城基金成名;另外有一类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到公募基金,从研究员做起,后成为基金经理,如张坤、萧楠等。

 

大厂技术背景出身,转战公募后业绩出色,这样的案例并不多。比较容易想到的案例是已经奔私的周应波。周应波北大毕业后加入腾讯,做过QQ产品经理,此后在华夏基金任多年的研究员,后来在中欧基金凭借出色业绩成为顶流。

 

今年为什么会有这些业绩出色的实业背景基金经理集体爆发?这类基金经理长期业绩会如何,值得长期信赖吗?

 

华为系基金经理业绩霸榜

 

上半年获得公募主动权益业绩半程冠军的,是诺德基金周建胜,他于2022年7月开始管理诺德新生活,该基金之前一直重仓新能源,周建胜接手后大幅换仓,重仓股都变成了计算机公司,去年底时重仓信创,在今年一季度末时换仓AI产业链,重仓了AI芯片、办公软件、金融软件等强势板块,业绩出众。在华为有四年软件开发经历的他对于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趋势应该比较在行。

 

德邦基金雷涛、创金合信基金刘扬也都有数年的华为工作经历,任职基金经理以来,也都展现出了对于计算机软件、半导体等行业趋势的精准理解。如刘扬从去年9、10月份就下了一个判断:2023年是科技股投资的好年份。上半年软科技强于硬科技,下半年硬科技会逐渐强于软科技,它的增长会更强劲,投资主线清晰。预判有三个理由。

 

第一,今年是经济弱复苏。弱复苏的市场有利于科技股,相对其他板块既有EPS的修复,又在其他行业弱势的情况下,有比较优势。

 

第二,国内外的宏观流动性都偏积极偏宽松。美国是加息高点,中国逐渐释放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可能降息降准来刺激经济,保持弱复苏向上。这种环境下利于科技股拔估值。

 

第三,历史上的技术升级,都会找到足够的条件,让某个新科技、新产品创新成为爆款,开创一个新市场。但过去几年都没发生,有疫情、国际政治、创新难度大等多原因影响。但通过跟踪各行各业的前沿趋势,得到一个结论是它处于一点就着、蓄势待发的阶段,2023年可能有些领域会很好,比如AI、MR、汽车智能、AIOT、军工信息化、脑机接口,都有可能。

 

目前来看这些预判大多已经兑现了。刘扬自去年9月份开始管理软件方向的新发基金,也是选对了方向和时点。

 

除了这三位新锐,华安基金的中生代基金经理、基金投资部总监万建军则是一位同样出身华为、已经跻身明星基金经理行业的选手。万建军早年曾经在华为做了三年的商务经理,此后进入券商做制造方向的行研,连续三年获得新财富传媒行业最佳分析师前三名,后进入保险资管做投资,2018年3月开始在华安基金管理公募产品,代表作华安研究精选在5年里实现了超过150%的收益。今年以来管理的产品也都排名在同类的前20%。与其他华为系基金经理不同,投研经历较长的万建军配置更加均衡,今年以来除了配置爆火的TMT,还重仓了白酒和医药。

 

除了华为系基金经理,市场上还有不少有实业背景的基金经理在今年取得出色业绩。

 


总体来看,这些有一定实业背景的基金经理,此前都曾在泛TMT领域的公司或者机构从业,今年以来重仓的板块也都是软件、传媒游戏、半导体、通信等TMT领域,取得了出色业绩。这些基金经理中,目前来看出身华为的比例最大,华为在软件、硬件方面都有较强的实力、较多的产品与项目,对于这些基金经理的产业分析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华为员工数量很多,从华为离职的员工数量也很多,有一定比例的离职员工进入到同样薪资丰厚的投资行业也属正常。其他科技大厂中,已经有腾讯背景的基金经理成名,目前还没有来自阿里、百度、美团等公司的人员成长为基金经理。

 

实业背景对基金经理有多大帮助?

 

为什么今年有多位TMT从业背景的基金经理业绩出众?一方面,今年AI大模型带来的产业冲击力对投资市场影响巨大,AI相关的产业链包括半导体、计算机软硬件、传媒游戏等涨幅都不错,这些TMT产业从业背景的基金经理大多在这些领域重仓,站上了风口;

 

另一方面,从业背景使得这些基金经理对TMT行业趋势的判断更加驾轻就熟。这些基金经理并非今年以来在AI行情中追高,而是在去年下半年就加大了TMT配置,显示了较好的行业判断。

 

实际上无论是券商还是基金,在招聘行业研究员时大多会更青睐学与该行业相关专业的人员,而不是青睐金融或者商科背景,为的就是让研究员更容易对行业有深入理解。如果再有相关行业的工作背景,自然会更容易对于行业形成深入理解。

 

另外TMT行业的从业背景使得这些基金经理可以积累更多的行业资源,TMT相比于其他行业,更加吃资源,因为细分领域众多,技术变化也很快,需要基金经理不断去跟踪、理解、判断、验证,这跟制造业、消费都有很大区别。有实业背景的基金经理可以更方便地借助行业资源去掌握更真实的一手情报,也更容易做观点的交叉验证。

 

一位在华为工作过的基金经理表示,实业背景对于做基金经理的帮助在于,第一,它帮助更好地识别一个公司、产品、技术的成色,从而去判断到底有多大价值,讲故事可靠性有多大,落地的难度有哪些,会有多大的收益,有多大的概率成功或者失败;第二是更容易去评判一个公司的战略经营策略、团队和资源投入方面是好是坏;第三是积累产业人脉,会帮助去验证一些事情。

 

另一位有半导体材料领域多年从业经验的基金经理也表示,实业经验带来的最大帮助就是让决策基于事实,而不是基于想象。

 

有意思的是,过往在消费股行情、新能源行情中,也涌现了多位业绩出色的基金经理,不过并没有相关实业背景的基金经理大量出现,在这轮TMT行情中,却出现了多位有实业背景的选手。原因可能在于,消费没有技术壁垒,深入理解的门槛相对不高;新能源虽然有一定技术难度,却更偏制造业的逻辑,二者都是更多通过经管、商科思维来理解;而TMT涉及到的技术门类与行业kown-how更多,如果有相关从业背景,更容易取得成绩。

 

其实不只是今年,从过往表现来看,也有TMT实业背景基金经理的出彩时刻。如腾讯出身的周应波逐渐扩展能力圈,在新能源领域也把握住了机会,成为均衡成长风格的代表;东方红资管的刘锐,曾任职中国电信,后在腾讯科技做产品经理,此后进入公募,2019年开始在中信保诚基金任基金经理,2020-2021年都取得了突出业绩,特别是2020年重仓TMT实现了翻倍收益,居同类排名前1%。2021年重仓新能源也有不错的表现。去年9月卸任后转投东方红资管,今年5月份才开始管理产品,时间点并不好,后续表现持续观察。

 

对科技大厂背景不必神话

 

人们往往对科技大厂背景的人高看一眼。但在选基过程中,这类背景可以作为一个参考项,结合其他维度以前去看,不必对科技大厂背景有过度依赖。

 

实际上并非有TMT实业背景就都能在今年表现好,也有少数TMT实业背景的基金经理表现一般。如华宝基金贺喆曾有八年的无线通信模块行业从业背景,2018年开始管理公募产品以来,也是均衡持股的风格,历年业绩也能居于前1/2,不过今年以来因为没有调仓TMT,而是保留了较多的新能源仓位,产品排名靠后。

 

总体来说,有实业背景会是很好的加分项,对于提升产品分析与判断力是有帮助的。不过实业背景只是决定的长期业绩的一个维度而已,其他因素如投资框架的完善程度、风格的稳定性、心态的成熟度、勤奋程度、团队的研究支持等都从不同角度影响了长期业绩。在选择基金经理时,在其他条件都相似的情况下,可以优先寻找有实业背景的基金经理。如果把实业背景单独作为一项重要的选基标准,也并不科学。

 

实际上有实业背景的人进入到基金经理的角色,也是要经历一些思维模式的调整。在资本市场的投资理念里面,世界是平滑的,是没有摩擦力的。只要逻辑上是顺的,就会有二级市场或大或小的机会。而经历过实业运作的人不仅仅是看逻辑,因为要做技术、产品或业务的落地,要考虑的正反多方面的维度是很多的,有可能会耽误投资机会,错过科技股投资中最浪的部分。这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思维调整,搞明白实业与投资彼此的思维方法和运作逻辑,做好主动性调整,平衡这两个方面。

 

另外也要看实业工作履历与投资的匹配度。投资中会涉及到行业趋势、技术趋势、企业战略与竞争力等核心分析流程。不同实业岗位对于投资的帮助有差异。



一般来说,在实业中从事管理、业务运营、产品规划等方面工作,对投资更有帮助。软硬件工程师、产品经理要懂技术、懂需求分析、懂设计、懂业务,对于投资能力与思维的搭建也有不小的帮助;如果只是单纯做技术研究工作,缺少业务与产品环节的参与过程,对投资而言帮助主要是明晰技术趋势,对于投资的帮助就会少一些。

 

这些实业背景的TMT基金经理会有长期出色的业绩吗?

 

这些基金经理在TMT领域形成了自己的能力圈,又赶上今年的TMT行情,业绩出色并不稀奇。更让人关注的是,这类基金经理长期业绩会如何?

 

可以将这些基金经理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有多年的基金经理任职经历,如万建军、胡宜斌、陈颖、李欣、陈忠海,蔡嵩松、张燕等。另一类是基金经理从业经历较短,只有两年左右及以下的,如雷涛、刘杨、周建胜、冯聘、王宇恒、贺宁等。

 

第一类基金经理中,万建军、胡宜斌、李欣都是长期业绩出色的选手。其中万建军已经成长为全市场基金经理,配置都比较均衡,并不钟情于TMT,而是在消费、医药、科技上都有涉猎。李欣成长风格更明显,这些年主要在TMT和新能源等高景气板块进行投资;

 

胡宜斌比较有特色,是两度走出职业低谷的选手。2017年的大盘股牛市中主要配置了中小盘的科技股,科技奇差,2018年的A股大跌中则通过布局信创实现了正收益,2019年仓位集中在TMT,两年的业绩都非常靠前,但2020年折戟传媒股,业绩再度落后。2021-2022年向配置更均衡的方向发展,在TMT之外配置了消费股,业绩出现复苏,2023年再度凭借TMT而爆发。总体来说胡宜斌是对TMT板块走向把握比较准确的选手,这种多次走出低谷的基金经理可以重点关注。每个基金经理都会经历低谷,有些可能进入后就很难再走出来。能走出低谷的基金经理意味着未来还有继续创新高的能力;

 

陈颖业绩出色,但不算稳定。从历史业绩来看,2015-2019年管理的基金业绩都不好,都已经由别人接手,目前管理的基金都是历史业绩比较出色的,包括金鹰核心资源和金鹰红利价值分别是4年和2年的任期里实现了业绩翻倍。

 

历史持仓来看,陈颖配置领域很广泛,不只是TMT,在消费、金融等板块也有配置。可以把陈颖作为擅长成长股的中小盘基金经理看待。陈颖的产品在2020年表现不佳,都没有跑赢沪深300,原因在于在核心资产牛市里买了过多的中小盘成长股、冷门股。不过2021年业绩表现出色,持仓上没多大变化,主要还是计算机、电子、传媒等板块的中小盘成长股,但这一年小盘股表现靓丽。2022年也表现居于中游,行业配置上加强了计算机的配置,大部分时间里承受了亏损,去年底到今年赚到了板块崛起的红利。

 

第二类的新锐基金经理中,目前来看都还是偏赛道型选手,对TMT很在行,但当TMT行情褪去时,业绩也可能会有波动。在目前的行情下,可以对这类选手充分信任,但后续还要观察这些基金基金经理在TMT逆境中的反应能力。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