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国产率仅不到3%,这个半导体设备细分行业值得关注 | 行研
2023-06-16 08:00

国产率仅不到3%,这个半导体设备细分行业值得关注 | 行研

文章所属专栏 妙解行业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7:45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宋昌浩

头图 | 视觉中国


核心看点:

  1. 检测量测设备当前国产化率不到3%,未来具有至少10倍的成长空间;

  2. 从主营业务、成长空间、技术背景、在手订单对国内两家龙头公司进行对比分析。


在半导体复苏存在不确定性,外部不断制裁背景下,国产替代仍将是今年半导体投资的重要主线之一。

 

作为国产化、产业化第二低的半导体设备,检测量测设备随着精测电子的超预期订单,中科飞测的IPO,备受资本市场关注,股价在半导体设备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弹性。

 

那么检测/量测设备的市场概况如何?未来还有多大的市场空间?本文将以国内的唯二两家上市公司精测电子和中科飞测做对比分析,来梳理半导体检测量测设备行业的概况以及投资机会。


一、国产化不足3%,未来具备十倍成长空间

 

检测与量测设备是集成电路制造核心设备之一,是保证芯片良率的关键。检测与量测设备是应用于芯片制造工艺过程中的测量类设备和缺陷(含颗粒)检查类设备的统称。

 

由于集成电路制造过程步骤繁多、工艺极其复杂,每一道工序的良品率都要保持在几乎“零缺陷”的极高水平才能保证最终芯片的良品率,当工序超500道时,单道良率下降0.01%会导致最终良率下降5%,因此量测检测设备可以是保证芯片生产良品率的关键设备。

 

从市场空间来看,检测和量测设备是半导体前道设备第四大细分市场,仅次于刻蚀设备、光刻机、和薄膜沉积设备,市场占比大约为11%-12%左右,2022年全球市场空间在110-120亿美元左右。

 

 

从国内市场来看,中国大陆是全球第一大半导体量检测设备市场,约占全球市场空间的28%左右,市场空间在200亿元左右,但是中国大陆半导体检测和量测设备市场基本被海外厂商所占据,国内CR3营收合计不到10亿元,美国企业科磊占据了国内54.8%的市场。

 

2022年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公布了一系列更广泛的出口管制新规,

科磊开始国内裁员,撤出相关产线,直接导致国内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等产线扩产规划受阻,因此,相关厂商如果未来想要继续扩产,检测量测设备的突破迫在眉睫。

 

相对于其他半导体设备,量测检测设备当前值得关注主要是三个原因:

 

先在设备国产化的大趋势下,国产化越低的设备意味着未来的成长空间越大,越能受到市场的关注。检测量测设备是半导体设备中目前国产化率第二低的设备,仅高于光刻机,当前国产化率仅有不到3%,相对于其他半导体设备,检测量测设备国产化率未来3-5年至少10倍级提升空间。

 

其次,从盈利能来看,检测与量测设备的盈利能力更强。由于定制化程度更高、且依赖于数据和算法,因此相比其他半导体设备环节具备更好的盈利能力,检测与量测设备龙头科磊最近财年的毛利率达到60%,净利率也达到30%,显著高于应用材料、拉姆研究等其他半导体设备龙头厂商。

 

当前,国内的两家龙头公司精测电子、中科飞测半导体设备毛利率也高于50%,显著高于国内其他半导体设备公司,展望未来,随着两家公司产能的逐渐释放,规模效应的凸显,将会有更好的盈利能力。

 

此外,行业龙头之一精测电子在四月份取得了超预期的订单,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国产检测设备已经开始逐渐实现了从0-1的突破,未来将进入到从1-100的放量阶段,行业内相关公司的成长性将开始真正的在业绩上得到体现。

 

因此,在此节点,妙投认为检测量测设备将是今年设备中关注的重点。那么从基本面来看,国内的这两家龙头公司精测电子、中科飞测有何差异?产品技术层面谁会更为领先?哪家公司的未来的成长空间将会更大?

 

接下来本文将从两家公司的主营构成、在检测量测设备的布局、成长空间、研发背景及在手订单和客户验证覆盖情况来对两家公司和整个行业进行更深入的一个分析。


二、从主营业务、成长空间、技术背景、在手订单对两家公司对比分析

 

本部分将从两家公司的营收构成、主营业务、产品能覆盖的市场空间、技术背景以及当前在手订单情况对两家公司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对两家公司的基本经营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从两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来看,中科飞测聚焦于半导体设备业务,其半导体检测量测设备业务是其营收的主要来源,2022年其实现营业收入5.09亿,基本都来自于半导体设备业务。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相对而言,精测电子业务覆盖的更广,产品丰富度较高,涵盖了平板显示、半导体、新能源三大领域。其中显示面板检测设备是公司的主要营收来源,贡献接近80%营收,半导体及新能源检测设备是公司的主要增长极,2022年营收占比分别为6.69%、12.56%。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当前,市场更关注两家的半导体设备业务,因此本文仅以两家公司的半导体精测量测设备业务,来对两家公司的基本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精测电子的半导体前道设备主要由其子公司上海精测经营,2022年上海精测实现营业收入1.65亿元,较2021年同比增长36%,中科飞测实现营收5.04亿,较2021年同比增长41%,从营收规模上看,中科飞测2022年相对要优于上海精测。

 

值得一体的是,由于精测电子的股权问题(持股上海精测77.3%)加上其业务不够纯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金对其的认可,这也是近期其股价走势相对较弱的原因之一。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不过,长期来看在国产化的背景下,谁能覆盖的市场空间更大,谁的产品能更快的在国产线上取得突破,市场将会给予哪家公司更高的估值。从产品能覆盖的市场空间来看,精测电子能覆盖的市场空间略优于中科飞测。

 

检测和量测设备由于贯穿晶圆制造的全过程,因此包含的产品种类非常的多,每个细分领域设备之间的差异又比较大。统计来看,检测设备销售额占比为62.6%,包括无图形晶圆缺陷检测设备、图形晶圆缺陷检测设备、掩膜检测设备等;量测设备销售额占比为33.5%,包括三维形貌量测设备、薄膜膜厚量测设备(晶圆介质薄膜量测设备)、套刻精度量测设备等。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中科飞测的主要产品包括无图形晶圆缺陷检测设备系列、图形晶圆缺陷检测设备、三维形貌量测设备、3D曲面玻璃量测设备、薄膜膜厚量测设备等5种设备,目前产品覆盖空间约占整个检测量测设备市场的27%,在研设备包括纳米图形晶圆缺陷检测设备,其覆盖比例在50%左右。

 

上海精测的检测设备包括图形晶圆缺陷检测、纳米级图形(明场技术)检测设备、膜厚量测设备、OCD量测设备、电子束设备(包括检测的复检和量测领域的设备),另外还有硅片应力量测,涉及光学技术和电子束技术,产品覆盖范围70%-80%。

 

从产品的覆盖程度来看,精测电子的产品品类能覆盖到的市场更大,那么从长期来看,其成长空间也会相对的更高,这也是精测电子受到关注度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在产品的突破和产线验证上,精测电子也要快于中科飞测。根据调研信息显示,精测前道膜厚、OCD、电子束已经获先进制程订单(14nm),最大细分赛道图形缺陷检测里明场设备2022年获中芯国际订单,正同步研发更先进制程设备。另外其持有5%左右长江存储的股权,是长存的重要股东,在后续晶圆产线验证中也更有优势。

 

中科飞测前道以无图形晶圆缺陷、图形缺陷、三维形貌、膜厚为主,其营收中的40%左右仍是来自于后道设备,在前道设备领域,其OCD、电子束在研发和样机中、明场检测设备在28m送样之中、套刻设备也在验证之中,相对来讲,会稍慢于精测电子。

 

在手订单也能侧面反映未来两家公司的成长情况,精测电子2023年1-4月新签半导体设备订单4亿+(核心前道),截止4月24日,半导体设备在手订单8.91亿元,预计全年半导体订单15亿,2022年上海精测销售收入1.65亿元,约是2022年半导体收入的10倍。

 

中科飞测未披露近期在手订单情况,2021年末在手订单8.8亿元,2022年新订单至少8亿元以上,预计2022年末在手订单13亿元以上,截至2023年Q1,公司合同负债余额5.44亿元,环比增长12.3%,也保持了高增长,2022年其营收5.09亿,相对而言,业绩的弹性会略显不足。

 

不过,虽然现在中科飞测的产品进度稍落后于精测电子,但从公司的科研团队来看,其科研人员是其一个加分项。

 

中科飞测背靠中科院,其董事长陈鲁曾任科磊半导体资深科学家,并于2010-2016年任中科院微电子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中科院工作期间,陈鲁博士依托中科院微电子所的平台组建研发团队,其核心团队基本毕业于海内外知名院校,拥有知名业内的相关科研背景,其股东包括中科院、华为哈勃也会给其带来协同作用。

 

相对而言,精测电子的研发团队要略显逊色,其董事长彭骞主要是销售背景出身,核心团队的受教育程度和相关工作经历都会不如中科飞测鲜亮,不过其团队在面板检测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行业的理解会相对更为深刻。

 

总的来讲,短期来看,中科飞测在营收规模、业务的纯粹性以及股东背景层面要优于精测电子,不过中长期来看,精测电子的产品覆盖度更广、在产线中验证的速度相对也会更快,长期能覆盖的市场空间会更优。(中短期的逻辑是国产替代,两家公司直接形成竞争的问题暂无需过分担忧)

 

近期,两家公司的股价都取得了较大的涨幅,从估值层面来看,两家公司的估值都不算便宜,但由于行业当前国产化率极低,两家公司未来仍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因此,如果公司股价能出现回调,检测和量测设备将是今年半导体设备中最值得关注的细分领域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照,文中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