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今年震荡行情下赚钱效应不佳,新发基金严重滞销,Wind数据显示,5月共有34只基金成立,环比下降60.92%,创下2017年9月以来新低;发行规模共计311.47亿元,环比下降55.01%,创下2018年7月以来新低。其中主动权益基金更加难卖,5月发行并成立的7只主动权益基金中,最高发行规模仅有2.74亿元。
ETF却火了起来。数据显示,股票ETF市场5月净流入资金超过780亿元,今年以来净流入资金已经超过1300亿,5月底ETF份额比年初增加18.51%;总规模达到1.69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受到资金追捧的ETF既有医药ETF、半导体ETF等前期跌幅较大的行业指数基金,也有科创50ETF、中证500ETF、创业板ETF等宽基指数基金。
总体来看资金流入宽基ETF更多,创业板、科创50、半导体ETF位居净买入前三强。偏成长的创业板ETF、科创50ETF、双创ETF均受到资金偏爱,5月份跟踪科创50指数相关ETF区间净流入合计175亿元,跟踪创业板指数相关ETF区间净流入合计76亿元。
今年基金钱难赚,多数主动权益基金延续了两年来的颓势,大多亏损,少数盈利基金则已经站在高位,选基难度大,比如游戏类、传媒类基金已经是高处不胜寒。通过宽基ETF低点买入做波段操作,可能是当下最简单的投基赚钱方式。
为什么宽基指数ETF在当下备受追捧?
新发基金市场上主动权益基金销售惨淡,股票ETF市场却充满了抄底资金,源于当下投资者对于主动权益基金的表现不满意。从2021年开始,偏股基金的表现开始走下坡路,不过当年主动偏股型基金平均收益率还能接近10%。到了2022年,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收益是-20.91%,亏损幅度很大。2023年年初收益表现不错,大家还以为今年要业绩恢复,但时至五月底,基金把年初的收益又回吐了,偏股混合基金指数收益平均在-3.24%左右。
本来买主动偏股基金是为了省心,把专业的投资活动交给专业的基金经理来操作,但基金连续两年多收益差,已经让多数投资者失去信心和耐心。于是投资者重新把投资的主动权放在自己手中,通过买卖ETF这种投资工具来把握机会。
相比于主动权益基金,买股票ETF省去了挑选基金经理的烦恼,基金经理筛选的过程除了专业性强、不易操作之外,即使筛选出来了,基金下一步的操作也是盲盒,可能有神来之笔,也可能败笔连连。而ETF的策略是清晰、稳定的,其持仓一直在指数样本股范围内。投资者可以有稳定的预期。
股票ETF中,宽基ETF和行业ETF是规模最大的两大品种。其中行业ETF因为行业暴露充分,业绩弹性很大,可以获取更高的收益水平,如新能源车ETF、光伏ETF前两年收益都不错。不过行业ETF相比于宽基ETF来说投资难度更大。行业ETF投资逻辑非常清晰,主要就是从行业的成长逻辑来判断未来行业业绩走势,结合估值水平、估值分位点、机构持有比例、交易拥挤度等进行配置,依据成长空间与逻辑充分性来决定是长期持有还是进行阶段性操作。这需要投资者对于行业逻辑有较深入的认知,否则胜率不高。
而宽基指数相比之下投资难度要小一些,不需要投资者对行业和公司有很深入的分析能力和持续的跟踪,只需要对大盘指数走势有判断。与行业和个股需要比较精准的判断和定价相比,对大盘指数的判断更多需要的是模糊的正确性。另外大盘指数的行业分散度很高,剧烈下跌的可能性小,即使判断错了,止损也较容易。
这样来看,相比于主动权益基金,以及行业ETF,投资宽基指数赚钱可能是难度最小的。
国内宽基指数更适合做阶段性持有
宽基ETF和行业ETF在投资策略上有所不同,如果是长期空间大、增长潜力好的行业,其ETF产品可以长期持有,而对于国内的宽基来说,长期持有不是好策略,更适合的是进行波段性操作。这跟国外市场不太一样。
巴菲特曾经说过,“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余投资者往往能够战胜大部分专业投资者”。从1993年开始,巴菲特连续8次公开推荐指数基金。巴菲特的指数投资理念在美国是行得通的,通过投资指数,虽然收益不高,但还是很稳定的,因为主要指数如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的波动性相对较小,创新高的能力强。不懂行的投资者也不至于买在高点后多年无法回本。
道琼斯指数近20年走势
纳斯达克指数近20年走势
但是在中国,巴菲特的指数投资理念行不通,长期持有国内的宽基指数基金,收益可能不明显,更有可能的是长期被套。
上证50指数近20年走势
沪深300指数近20年走势
创业板指近10年走势
中证800指数近10年走势
中证1000指数近10年走势
因为A股主打的特点就是波动性强,主要宽基来回震荡,无论是大盘股指数还是中小盘指数,无论是偏价值风格的指数还是偏成长风格的指数,波动都比较明显,可能多年也没有收益,以沪深300为例,2015年或者2017年持有至今,如果不计股息的话,都是没有明显收益的。如果从指数发布之日算起,到现在宽基指数肯定是上涨的,不过问题在于涨幅并不够大,且上涨是比较明显的阶段性脉冲式上涨
以影响力很大的指数沪深300为例,指数基日为2004年12月31日,截至2022年11月30日,18年左右的时间里,指数较基日累计收益率为283.77%,年化收益率为8.05%,如果看近五年年化收益,则只有1.08%。而波动却不小,近五年年化波动率达到20%左右。
其他指数也都类似,经过一段快速上涨后往往经历较长的跌势,如果长期持有相关ETF,收益大多回吐。如代表大盘股表现的上证50指数在2019年开始的核心资产牛市中大涨,2021年2月高点较2019年初涨了约70%,从2300点涨到了3800点左右。此后的下跌过程一直持续到去年11月,又重新回到了2300点。
虽然长期持有体验不佳,但其中的波动性其实可以为投资经验较为丰富的投资者提供波段操作机会。投资者几乎每天都会或被动或主动地了解到指数涨跌,对指数有较多的了解,在投资上入门门槛较低,坚持在人气低时买入、在市场情绪高涨时卖出,会有较好的胜率。
以上证50指数为例,2021年2月触顶,2022年10月份逐渐触底,期间上证50ETF基金申购份额逐渐增加,在2022年10月达到246.04亿份的申购纪录新高,之后随着指数震荡反弹,抄底资金且战且退,该基金份额以缩水为主,份额缩水超过48亿份,规模减少近80亿元。
再以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上证综指为例,今年以来基本上在3000-3400点之间震荡,经济复苏力度较弱,还不支持指数在3400点以上大幅上涨,而跌得3200点左右,又会有很多抄底资金进入。这样通过ETF来做波段,胜率还是比较有保障的。
当然这种投资的问题是赔率相对不足,即使完美把握了指数在3200点-3400点之间的震荡,收益也只有个位数。且还需要较长的等待期。但在机会缺乏、挣钱不易的当下,也不失为赚取收益的好方法,毕竟操作难度相对较小。
不同宽基指数的投资逻辑
既然宽基指数适合做波段性操作,那么选择怎样的宽基指数,以及选择在怎样的买点切入,就非常重要。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宽基指数有上证综指、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国证2000、创业板指、双创50、科创50等。上述指数均有规模较大的ETF基金来跟踪指数表现,流动性不错。对于这些指数基金,投资起来可以分两步走:首先判断指数的风格,看指数的风格是否与当下或者未来投资目标周期内的风格相匹配;在此基础上,可以对看好的指数在估值、交易拥挤度、流动性等方面进行判断,进行择时操作。
宽基指数的风格可以从价值/成长风格和市值风格两方面去分类。5月份以来最受追捧的科创50ETF和创业板ETF无疑是比较偏成长风格的指数基金,横跨创业板与科创板的双创ETF也是成长风格的产品。
其中科创50成长性最强,其占比最大的行业是信息技术,包括了计算机、半导体、电子等热门高成长板块。科创50在宽基指数中是弹性较好的品种,去年在TMT熊市中跌了31%,今年则收益在宽基指数中傲视群雄。
科创50指数行业构成
相比之下,创业板指ETF三成左右仓位在新能源,其次是两成左右的医药,此外在电子、化工、机械等都有7%左右的比例。
创业板指行业构成
简单来说,科创50ETF更像是重仓了TMT的基金,创业板ETF像是重仓了新能源和医药的基金,因此今年科创50 ETF是表现最好的宽基指数基金,备受资金青睐,收益截止6月2日在9%左右,跟踪该指数的最大ETF基金华夏科创50ETF规模超650亿元;而受到新能源表现不佳影响,创业板ETF今年收益在-4.6%左右。而在新能源牛市的2020-2021年,创业板ETF涨幅普遍在65%、12%左右,也是弹性不错的品种。
因此今年以来虽然资金同时在追捧这两大指数ETF,但逻辑并不相同,买科创50ETF是追涨AI与数字经济主题,买创业板ETF是抄底新能源和医药。
科创创业50ETF跟踪的是中证科创创业50指数,选取的是科创板与创业板市值前50的个股,由于创业板大市值公司更多,因此以新能源、制造为主的工业板块占比最大,达到44%,信息技术占比在35%左右,另外还有近两成的医药。
科创创业50指数行业构成
收益上,科创创业50ETF往往会介于科创50和创业板ETF之间。
上证50ETF则是宽基指数中最偏价值风格的指数,所跟踪的上证50指数选取的是沪市市值最大的50只个股为样本,占比大的行业主要是金融、消费、工业制造、原材料、医药等。
上证50行业构成
收益特征来看,上证50ETF呈现弹性较弱、波动相对较小的特点,此外因为金融、能源、消费等领域大市值公司较多,所以股息率较好。去年上证50指数股息率约为3.31%。
其他主要宽基指数中,上证综指、上证18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800、中证1000、国证2000在行业配置上都偏均衡风格,即行业分布比较分散,既有偏价值的行业,也有偏成长性强的行业。因为中小盘股往往成长风格更加明显,行业配置上也多是计算机、制造等偏成长居多,因此中证500和中证1000、国证2000指数相关基金在成长风格行情中会表现更好,可以当均衡成长风格基金来看。上证180、沪深300这些大盘股指数则更类似于均衡价值风格的基金。
主要宽基指数简介(制图:妙投)
在这些宽基指数中投资,除了价值/成长风格,还要看市值风格,即样本股市值特点。其中上证180、沪深300、中证800衡量的是沪市市值前180、沪深两市市值前300、沪深两市市值前800的个股的综合表现,而中证500是沪深300之外市值前500的个股,即两市市值从301到800的个股,早期是小盘指数的代表,现在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扩大和市值的增加,已经是衡量中型市值公司表现的指数;中证1000是中证800之外、市值前1000的个股,即两市市值第801-1800的个股,因此是小盘股指数。国证2000则是微盘股指数,衡量两市市值第1001-2000的股票表现。
依据宽基指数不同的市值风格和价值/成长风格,可以在行情判断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阶段性投资。
市值风格方面,往往是大盘股与中小盘股指数在估值和筹码上不断变化,带来相应长周期的涨跌。如在2013-2015年的行情中,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带来诸多中小票的炒作机会,这几年里中小盘指数表现出色,也使得大量中小票估值高企,大盘股估值优势突出;于是2016-2020年进入核心资产大行情阶段,大盘股整体占优,市场对中小盘股配置很少,2021年至今,核心资产处在消化筹码和估值的阶段,整体上小盘股指数在多数时间表现更出色。在这阶段中,市场对于中证500和中证1000、国证2000指数的投资偏好明显上升。
中小盘股与大盘股行情的历史更迭(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价值/成长风格方面,当市场上流动性较好、经济处于底部反转时,往往市场风险偏好更强,炒预期更多,因此成长风格表现更突出。而在经济由盛转衰步入下行周期时,市场风险偏好趋于谨慎,价值类的资产稳定性强,业绩韧性更强,因此价值风格表现会更好。另外产业技术变革带来增速扩张时,也是成长风格占优,从移动互联网到新能源两次牛市都是如此。
价值成长风格历史轮换(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当下可重点关注偏成长的宽基ETF
就当下来看,最热门的科创50今年以来虽说涨幅最高,但也并非高不可攀,其最大板块为半导体,在AI行情中作为算力会是胜率较高的板块,今年还会有机会。估值上经过4月中旬至今的下跌,滚动市盈率从41倍降到35倍左右。而与2020年高点的90倍左右市盈率相比,更是下跌了不少。后续应该还有阶段性机会。
创业板ETF受到很多抄底资金追捧,不过第一大板块新能源确实市场预期已经很满了,业绩很难再超预期,虽然板块有较久的调整,不过抄底资金时常涌入,下跌并不算充分。后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前两大权重股宁德时代和东方财富合计占比达到23%,对指数影响很大。除了宁德时代面临需求、筹码、预期等方面的压力,东方财富也在基金颓势下业绩不佳,还需要等待行情反转来激活财富管理生态链。因此抄底创业板ETF可能需要等待久一些。
三个中小盘指数中证500、中证1000和国证2000继续受益于2021年至今的中小盘风格行情,今年以来都保持了正收益,且特征是市值越下沉,涨幅越好。AI提升了很多中小盘股的炒作预期,同时在经济复苏缺乏主线的情况下,市场存量资金更偏向炒作小盘股,因此中小盘股依然会有较好表现,这三大指数应该都还有表现机会。
大盘股指数中,上证50、沪深300从2021年2月跌下来,跌幅足够深,但在增量资金不足、市场热衷中小盘股的当下,大盘股指数较难有持续性上涨的机会。如果从2016年大盘股开始表现强于小盘股算起,大盘股行情到2021年持续了5年,小盘股行情至今只持续了两年多,还不到行情反转的时刻,不过上证50、沪深300处在相对低点,估值有一定优势,成分股中又有多个中字头公司有中特估概念加持,指数会有做波段的机会。
上证综指和中证800在价值/成长和市值风格上都没有明显特征,所以跟踪二者的指数规模都不大,远不及其他主要宽基指数,与其他指数单个ETF动辄数百亿规模不可同日而语。不过上证综指作为一个大众熟知的指数,很多股民对于它的走势特点烂熟于心,比如近几个月上证综指一直在3200-3400徘徊,上攻乏力,通过上证综指ETF做波段相对也比较容易做走势判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