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硬核姬老板(ID:falanxiqs),作者:姬老板,原文标题:《银行理财也开始“自刀”的话,说明市场真的快到底部了啊》,头图: 视觉中国
市场是真的冷了。
最近业内讨论最多的事情,竟然是招银理财发的一只权益类理财产品,原因也没啥,都盯着这句话来看了,用大白话解释就是,这只权益类理财产品哪天开始亏钱了,招银理财这管理费就不收了,我白给你们打工,哪天赚钱哪天收。
另外,我们也不收超额业绩报酬哦!
大家一看激动啊,理财费率这块开始反向卷公募了,公募怎么办?会有基金公司跟进么?
公募大概也是一脸懵逼,这种老派的嘚瑟感是怎么回事?原来哥几个玩剩的东西,在行情不好拿出来还是会引发关注的哦?还是有人买账的哦?
这种玩浮动管理费率也不是什么创新型产品,之前专户和私募是最早流行的,公募的2002年就有了,典型代表是博时价值增长这只基金,它采取管理费浮动模式,规则和招银理财这只产品类似,都是规定如果基金净值低于价值增长线,基金暂停收取管理费,直到净值高于价值增长线。
而后公募对于费率的探索一直没有停过,特别是13年市场很差的大前提下,公募已经掀起一阵浮动费率热潮,甚至连纯债基金都开始搞这个,打响首炮的是富国目标收益一年期纯债。
当初都是说浮动管理费基金可以打破固定管理费“旱涝保收”的模式,实现管理人和投资者利益捆绑。
但实际上,都是自己的规定,看起来说收浮动管理费是捆绑,其实道德风险不少,比如说某产品在前三个封闭期均达到了业绩计提标准,而第四个封闭期结束赎回时发现基金亏钱了,可是前三期的业绩报酬已经上交了。
当然还有最极端的就是存在业绩做不好提不上管理费,直接摆烂似管理,形成业绩差-收不到钱-不想管了-业绩更差的死循环。
所以呢,17年,监管就出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收取浮动管理费指引(初稿)》(以下简称浮动管理费指引),到了19年7月底,监管就召集部分权益实力较强的基金公司开会,讨论了一轮后,在19年11月6只浮动费率基金正式获得准生证效,这6只算是真正意义上,被市场认可的浮动管理费的基金。
核心特点在于两点,一是采用“固定+浮动的管理费”模式,年化低于8%不收取浮动管理费,年化超过8%收取超额业绩的20%。二是为了避免管理费收取错位的问题,这批发行的六只产品都设定了一定的封闭时间,在锁定期内不计提管理费,在开放期赎回时一次性扣除管理费。
但是!盆友们,浮动管理费基金未必比普通基金好,比如首批试点的6基金,除了1只表现的比较亮眼外,其他的其实和公募其他产品拉不开太大的差距。
以上基金还不是个例,就收益这块来说,其实大部分收取浮动管理费的基金并没有体现出很好的超额收益和配置价值。
我们选取成立时间超过1年的64只浮动管理费基金,进行同类业绩比较(截至2022年3月),结果是可比的64只浮动管理费率基金中跑赢同类的只有19只,跑输的多达45只。
再看看这64只基金相比同类型基金指数的平均超额收益情况,数量最多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负超额为年化-9.48%,绝对值超过了平均正超额5.23%。其它类型上,数量较多的类型上都没有明显优势。
除了和同类比,如果和基金经理自身管理的产品比,在可比的53只基金中,有22只基金是有超额的,31只基金没有超额。
所以你们看,说到底,浮动管理费真的不是最核心的,最核心的东西依旧是管理基金的人。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董承非。15年的时候市场出现了不少浮动管理费的基金,其中就有了董承非管理的兴全新视野,因为这只基金,他后来辞掉了很多开放式基金,将精力用在了这个产品上,结果你看看人家这战绩!
但不管做的好还是一般,浮动管理费的基金都很难做大,不仅是6只试点基金,只要打开后,规模就会哗啦啦的下降。
放眼我们找的更多样本数,均是这样的特征。
我们把106只浮动管理费的规模数据导出来,发现由于很多基金的成立时间比较短、以及很多基金是券商资管大集合参公改造的,缺少改造前的成立规模,可比的基金数量只有40只。其中,19只规模上涨,21只规模下降。
我觉得主要原因有2点:
第一和这位持有人的心态应该差不多,买的时候不太清楚浮动管理费的意思,后面发现后,产生各种逆反心态,认为亏的时候为什么不平摊,赚的时候我要多分你?
第二是不少收取浮动管理费的基金,都是封闭式管理,在同一个基金经理的大前提下,很多人没有必要为了节省那一些管理费,而牺牲了流动性,特别是超额收益相对来说并没那么明显的前提下。
所以招银理财这一波秀儿本质上来说,就在市场低迷下发权益类的理财产品想要弄出的一点动静而已,噱头远大于结果。
至于有大V点评说招银理财的这个产品是承担了历史使命,我只想说,too young too naive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硬核姬老板(ID:falanxiqs),作者:姬老板,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照,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