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六里投资报(ID:liulishidian),作者:投资报,原文标题:《张忆东今天分享:现在不要追涨AI,什么时候银行开始中特估了,这一波中特估行情可能就结束了》,头图:视觉中国
4月6日上午,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全球首席策略师张忆东,在博时基金2023年第二季度投资联席会议上,以“乱中取胜,危中有机”为题,分享了对海外宏观问题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的最新观点。
从近期美国中小银行的风波来讲,张忆东表示,只是它“厨房里的一只蟑螂”。
真正出现问题的,是美国当下所面对的宏观环境,它正在为自己过去十年里的决策付出代价。
如果宏观环境问题不予解决,那么美国很容易在后续继续出现类似的风险,包括中小企业的债务风险。
张忆东认为,美国的通胀在7月份将是个重要的关键点。
虽然美联储现在嘴很硬,但到8月份Jackson Hole全球央行会议时,美联储很可能开始转鸽,然后四季度开始降息甚至进入扩表期。
对于中国市场,张忆东提醒投资人小心高位勿追涨AI,如果还没买、又要买数字经济、买AI的,可以决战6月底,现在就是看着玩。
如果非要买的话,他相对觉得,在整个数字经济AI链条里,还能够让人愿意去下手的就是半导体了,其他的都是再等等吧。
而同时消费被忽略了。
还是可以把消费做点底仓,食品饮料、出行相关的,人类自身的这种需求还是在的。
包括现在位置买港股的互联网,你也可以理解为相对便宜的消费。
投资报整理了张忆东交流的精华内容:
1.美元100跟美债3.3%都是相似的,都是在上半年的低点,很难有效击穿。明年,随着美国进入到一个宽松周期,美元指数很有希望向90甚至90以下回落。所以,今年、明年,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来说,风景这边独好。我还是认为,我们要对中国资产有信心,特别是从短周期的维度,从国别资产配置的一个维度。
2.中特估这一块是有逻辑的,你把它当作可转债就能理解了。现在就算没有那些期权,没有那些盈利的东西,你就看它现在的deep value也值得配。什么时候银行开始中特估了,这一波中特估的行情可能就结束了。
3.纳斯达克有可能已经在寻找新动力,看英伟达、微软,你可以看到,它有了新动力。纳斯达克很难再回到去年的低点了,去年纳斯达克跌的最惨,跌了30%多。原因是是杀估值。今年主要是杀盈利和风险溢价。所以今年的话,正常来说,道琼斯和标普应该比纳斯达克要跌得多。
美国进入“还债期”,中小银行的风波并未结束
过去10年,美国不断地QE,特别是过去3年,美国推出了MMT财政赤字货币化,
新的金融理论,导致可以说大幅度的一个扩表,从而带来了方方面面的问题。
中小银行的问题,只是它厨房里面的一只蟑螂。
只要美国它所面对的宏观环境不解决的话,美国很容易在后续还会出现类似的风险,包括中小企业的债务风险。
我想提醒的是:
第一点,中小银行的风波只是短暂的平息,但是它并没有结束。
什么时候结束?
我们就可以类比去年,去年我们房地产的风波什么时候结束的?
整个的导向进入宽松期,进入放松期,进入刺激的阶段。
同样,这一次什么时候美联储放水了,进入了新的宽松周期,整个银行的风波才能够根治。
甚至有可能,它的放松周期都是短暂的,放松以后突然又起来,然后再次收紧。
很可能整个美国中小银行的问题缝缝补补又3年。
过去10年,他们扩张资产负债表,美国遇到问题、万事不决靠放水,现在已经开始反噬了。
这样的一个所谓的新现代货币理论,过去几年觉得说像神一样的存在,现在已经开始证明它的问题。
这是第一点,从长期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细枝末节的风险,恰恰是美国过去10年要还债了,未来美国是进入还债期。
第二点,用冷战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美国现在也没有像90年代—2012年,那10多年的自信了。
可以说从80年代末开始,美国就一超独霸,
所以它有自信,它可以用一个赤裸裸的硬着陆和金融危机来解决问题,然后轻装上阵。
但是现在美国所谓的竞争对抗,以及不得不合作的地方才跟中国合作,它是个冷战经济学。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美国已经没有那么强的自信去容忍一次危机了,它害怕被中国超车。
它遇到问题,就把问题向后面不断推延,这是从中期的维度。
从以短期的维度来说,反映了一个情况就是,
美联储它不断地加息,无论从金融层面还是基本面的层面,已经从量变到质变,产生了质变。
所以后续,今年下半年,美国NBER标准的衰退是大概率的。
NBER的衰退,它是三个要素。
第一,产出缺口,就是经济增长动能;
第二,就业的问题;
第三是通胀的问题。
现在已经满足一个问题了,就是经济增长动能的问题。
你可以看到,无论是从投资,从消费,从房地产,这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下行阶段。
但是现在的两个问题是什么?
一是失业率还非常低,失业率现在只有3.6%左右,历史还在低位。
随着经济的回落,随着财产性收入的回落,到了下半年,
特别是到了四季度,整个失业率有希望回到4.5%以上,这是第二个指标。
第三个指标,美联储自己要给自己台阶下了,就是通胀。
美联储必须要给自己台阶下,否则,美国的问题就非常麻烦,就很可能是一个硬着陆。
从冷战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美联储现在应该放松了,但是它要给自己台阶下。
去年6月份的通胀,CPI是9.1%,核心CPI是6.6%,是这一轮的高点。
今年的6月份,很可能CPI在4%左右。
但现在有个问题是什么?
核心CPI降不下来。
核心的CPI主要是什么呢?
34%是房租,24%是剔除房租之后的核心服务通胀,这两个占了58%,这两个下不来。
面对这样的一个情况,美联储要做一个决断。
如果说美联储还是死顶着说核心通胀,我一定要给它干到2%,
那么今年往后美国大概率是一个硬着陆,而且是深度衰退,那对全球都不好。
但我是倾向于,8月份Jackson Hole全球央行会议,美联储很可能就开始歌声嘹亮了,开始转鸽了。
然后四季度给予一次降息,甚至今年四季度开始进入到扩表期,这是有可能的。
美元100很难有效击穿
这两天有很多人讲,美元会不会要破100?
我说,美元100跟美债3.3%都是相似的,都是在上半年的低点,很难有效击穿。
但是它的节奏,美元跟美债收益率也很相似,
这一轮美债收益率和美元的高点,都是出现在去年四季度,往后面来看也是一个震荡回落。
明年,随着美国进入到一个宽松周期,美元指数很有希望向90甚至90以下回落。
所以,今年、明年,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来说,风景这边独好。
我还是认为,我们要对中国资产有信心,特别是从短周期的维度,从国别资产配置的一个维度。
对于美股,我们倾向于说,今年的6到9月份可能是个低点。
纳斯达克有可能已经在寻找新动力,看英伟达、微软,你可以看到,它有了新动力。
纳斯达克很难再回到去年的低点了,去年纳斯达克跌的最惨,跌了30%多。
为什么?因为它是杀估值。
今年主要是杀盈利和风险溢价。
今年美股的风险溢价,随着中小银行、企业债后续的一些爆雷,它的风险溢价可能要提升。
所以今年的话,道琼斯和标普正常来说应该比纳斯达克要跌得多。
以标普为例,我们也认为,历史上在衰退的时候,它跟经济相比,它经常会领先于经济先见底。
这是从海外的视角来说。
中国目前有效需求不足,A股的景气趋势投资
对中国而言,那么现在很明显的是什么呢?
就是要高质量发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海外又是一个经济下行的周期,我们不可能把牌全都打出来的。
而且,我们甚至可能是看着海外来打牌。
所以什么时候存款利率回落?
很明显,什么时候美元很流畅地回落,什么时候美债收益率很流畅地回落了,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更放松地去做一些动作了。
所以,今年有可能要到四季度,甚至晚一点,到明年,才有可能出现存款利率回落。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倾向于说,今年有点类似于2013年,但是比2013年好。
对于中国的宏观,今年就是有效需求不足,结构亮点分层。
结构亮点就是一些产业亮点,
无论是数字经济,还是跟出行相关的、内需相关的一些东西,还是会继续加大力度的。
关键还是看景气延续的东西。
中国的资本市场,一旦景气高峰已过,哪怕你短期的景气度还行,但是市场就不买账,就开始杀估值。
现在资本市场越来越明显的是景气趋势投资,
无论是困境反转,还是说景气加速,景气加速里边像风电,像信创,像半导体,像氢能;
而困境反转,主要就是计算机这一类的东西,这还是有较好的一个机会,这是从基本面的角度。
不要高位追涨AI,港股互联网等消费打底
最后我们来讲指数,港股二季度就是牛皮市,A股也是个螺丝壳。
指数,没有大的惊喜。
至于惊吓,要小心五六月。
总体来说,A股、港股是比美股要好的,我们的贴现率比它要低,而我们的估值又比它低。
所以大家对中国资产还是要保持信心。
三条主线,
一条主线已经非常火了,我也很看好,但是我是倾向于说,现在不要追了。
从我干了20年的老策略师的角度来说,我的一个建议是什么?
如果还没买、又要买数字经济、买AI的,可以决战6月底,现在就是看着玩。
如果非要买的话,我相对觉得,在整个数字经济AI链条里,还能够让人愿意去下手的就是半导体了,其他的都是再等等吧。
第二条线,就是中特估。
中特估这一块是有逻辑的,现在你把它当作可转债就能理解了。
现在就算没有那些期权,没有那些盈利的东西,你就看它现在的deep value也值得配。
但是,我要建议的是什么?
什么时候银行开始中特估了,这一波中特估的行情就结束了。
最后我讲一讲,我觉得有可能现在被忽略的东西,
我认为消费被忽略了。
我认为现在还是要把消费打一点底,不能够完全抛弃。
现在除了数字经济AI,其他的都给扔了,或者有一些搞点中特估。
但是说实话,食品饮料、出行相关的,人类自身的这种需求还是在的。
特别像啤酒、白酒,我认为还是可以的。
以及现在位置买港股的互联网,你也可以理解为相对便宜的消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六里投资报(ID:liulishidian),作者:投资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照,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评论